沃励志网

红旗渠精神永驻人心 ——电视剧《红旗渠》观后感

分类: 经典文章  时间: 2021-11-27 16:26:41 
点击全文阅读

红旗渠精神永驻人心 ——电视剧《红旗渠》观后感

王志英 武安亭

1959年夏秋,河南省林县天旱无雨,所有河塘、水库几乎干涸,庄稼大面积枯死,人畜用水都成了问题。面对“缺水”绝境,林县县委一班人在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下,决定引漳入林,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历时十年,终于在太行山腰修成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于1960年2月动工,1964年12月总干渠全线竣工,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彻底解决了57万人和37万牲畜吃水用水的民生大计。10年间,他们共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1515万立方米,终使一条70.6公里的红旗渠总干渠,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支渠、毛渠遍布林县各个乡村。从而重新安排了林县河山,彻底改变了林县缺水面貌。

根据这一历史事件改编的31期电视剧《红旗渠》,在央视播放以来,受到广大观众喜爱和好评,我俩也一期不拉的从头看到尾,被一种精神——即红旗渠精神所折服。

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九五九年,一场大旱席卷河南,从春到夏天没下过一滴雨,就连人畜吃水也成了问题,“严重缺水”把林县逼上了绝路。于是,全县范围内经常发生争水打架事件;也有为了一罐水而上吊自杀的;组织人员出去逃荒的也比比皆是……其原因,都是因为“缺水”。

“缺水”成了林县的“主要矛盾”,成了必须解决的“头号大事”,“寻水”“引水”成了“人民的最大利益”。

“缺水”,就需要“找水”;找下水就需要“引水”。

在这种情况下,林县县委“以人民利益为重”,经集体研究,决定倾全县之力,启动“引漳入林”工程。倾刻间,数万人在缺钱、缺粮、缺物资、缺技术的情况下,以“愚公移山”的坚强斗志,以“自力更生、团结协作”的大无畏精神,硬是凭着一双手,一只锤,苦战10年,终于在太行山上开山凿洞,修建了一条长达70.6公里的人工天河,彻底解决了林县人民吃水难、用水难的难题。笔者认为,这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就是红旗渠精神的精髓。

敢于留住人才与大胆使用人才是建成《红旗渠》的关键。有个叫吴念祖的技术人员,毕业时已经分配到了省设计院,林书记却把他拦了下来,调到了林县。为此,他爱人也将性命丢到了林县,于是吴念祖最终起了离开林县的念头。林书记知道后,又赶到了车站,把吴念祖拦了下来,还对吴说:“你不能离开林县,因为林县没有你这样的高新技术人才。”

林县决定启动“寻找水源”工程后,吴念祖又同意留下来和群众一起“寻水修源”,却担心林书记是三分钟热度。林书记却说:我已经准备好了,并问吴念祖:现在你认为哪一条线路最有可能性?吴念祖说,可以顺着浊漳河一直往上找,直到找到合适水源为止。

自从工作组出门找水后,吴念祖就综合各种情况,比如水源地的地质、地貌、海拔等特点,林书记也提议“工作组的事情还是应该听吴念祖的”,“让指挥部的人告诉孙县长,让他无条件必须一切都服从吴念祖的安排”,“让孙县长必须要跟吴念祖道歉,必须要树立吴念祖在施工队里面的威望。”

找到水源后,吴念祖又坚持“还需要做一系列精密的测量才可以”。

吴念祖又立刻开始精密勘测工作,虽然他拿不出一个精确的数字,但根据考察结果和历史记载,浊漳河确实没有过断流,再经一段测量,他又把整体的海拔高度给测了出来,并确定了修渠引水的方案。

方案却被一个专家否定,认为他们报告的可能性几乎只有万分之一不到。

吴念祖却告诉林书记,就是只有万分之一不到的机会,我们也不能放弃。于是,林书记让吴念祖又针对专家的问题重新制定了一个方案,上报地委后,地委高书记明确表态:林县想要引漳入林的想法已经天地可鉴,我同意这件事情。地委余副书记也说,我们并不反对林县修渠引水,但是其他地方都不能够给你们任何的帮助,所以主动权交给林县人民,如果要修渠的话,也只能你们自己来做。

吴念祖告诉林书记,我们可以趁着现在干旱的时候开始动工,如果等到汛期到来的时候,就只能推迟到明年才能动工,这样就要耽误一年了。

林书记再次召开常委会,通过举手表决的办法,一致同意修渠引水,并说,即使没有省里和地委帮助,我们也要靠林县老百姓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于是林书记直接带着吴念祖去找省委书记方书记,还说希望直接给山西方面发邀请函。

因为马上就要过年了,群众和林书记动员吴念祖,让他先回家去看望一下母亲,但是均被念组拒绝了,反过来却对技术数据做了一次最后检测,确保这次修渠工作万无一失。

在以后的工作中,吴念祖更是操尽了心,在无数次的“引漳入林”攻坚克难战斗中他独当一面,发挥了极大作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一次塌方事故中,他亲临现场,为《红旗渠》失去了生命。其时,他才27岁。

实践证明,敢于留住人才与大胆使用人才是建成《红旗渠》的关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群众路线是红旗渠精神之魂。工地上缺炸药,他们就依靠在抗日战争时期做过炸药的两个老汉研究做炸药;工地上只有一台水平仪,石水生就用洗脸盆和几片小木板做成了一台简易水平仪;工地上没有资金,林书记说,现在红旗渠已经不单单是个修建渠的问题,而是代表着林县一带人民,就算我们这一代人全部牺牲掉,也要为下一代修通这条渠道,因此不能因为没有资金而停工;工地上搞拦河坝没成功,吴念祖和石水生就想用人墙的方式做拦水坝,从而迎来了拦水坝的成功;太岁山爆破,要安装12吨炸药,铁姑娘队却不怕牺牲要求参战,结果在人们要上山清理台面时,山体竟炸开了,致九人牺牲。地委余副书记要停林书记的职,林书记却为自己刻了一块碑,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做千古罪人”。广大工人也在召开追悼会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誓言战斗到底”;工地需要大量石灰却缺少购买资金,他们就就地取材、就地用人,依靠做过石灰的大海父亲,用石灰窑解决了工地石灰问题;工地没有粮食,林书记就动用林县储备粮;工地没有钱,林书记就挪用国家退赔给林县的一平二调专项资金。但在调查组调查此事时,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银行赵行长和林县县委所有成员(除了童主任外),都把挪用专项资金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赵行长说,这笔钱是自己私下挪用的,跟林书记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林县人,我清楚老百姓缺水过日子的难处,我就是希望修好红旗渠后,能够把水引到林县,让几十万群众都不会再为缺水而发愁;李县长却说,我们整个县委除了童主任,其他的人都知道这件事,他们都很赞成挪用这笔钱。他说,我是县长有这个权利,这笔钱是我趁林书记不在的时候让赵行长给挪用的,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就是被困在隧道里、连生命也系于一线的农民工也说,林书记干了许多事,都是为了让林县人民喝上水。凡修建红旗渠的没有一个人是被逼的。因此跟林书记过不去,就是跟红旗渠过不去,就是跟我们全县农民过不去。

省委和纪委也认为,林县县委在修建《红旗渠》中,也违反了一些规定,但做的目的都是民心所向,免除一切责罚,从而迎来了红旗渠这个被誉为“人工天河”的“世界第八大奇迹”。

猜你喜欢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