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瓦大地(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鲍尔吉-原野,写给图瓦大地的情
《图瓦大地(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鲍尔吉-原野,写给图瓦大地的情书)》是一本由鲍尔吉·原野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瓦大地(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鲍尔吉-原野,写给图瓦大地的情书)》读后感(一):?
他的图瓦大地质朴生动,让人读到另一种“万物有灵”的可能性。这个“灵”是母熊、狐狸、燕子、河流跟人的对话。他的语言幽默,故事大多也很有趣,比喻总是陌生和突如其来。
“脖子像野猪的脖子那么粗,力量全在他的脖子里”,“像一盘牛粪那样坐在草地上”,写满树上的树叶上的诗,还有只用来睡觉的钱。
把她画在家里的整面墙上,在天花板造出星空,像西西弗斯一样为她扫尽不断落下的雪。似乎小儿心性的纯真执着因出现在60岁的脸上而使返老还童成真。
《图瓦大地(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鲍尔吉-原野,写给图瓦大地的情书)》读后感(二):图瓦大地,现实版的桃花源?
每个人都读过《桃花源记》。这是一个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描绘了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陶渊明是个高超的故事家,他用虚景实写的手法,又实中有虚,让我们以为桃花源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仙境。多少年来,人们根据文章中留下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的信息,寻觅着,希望如文中渔人一样发现这隐秘天地,但始终未能如愿。
南西伯利亚草原上有一个神秘国度--图瓦共和国,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把读者带到草原上,带进图瓦人的家里和日常生活,向读者展示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自然,用爱描述了这个亘古不变的桃花源。
作为正统的草原居民,图瓦人和草原牢牢拴在一起,学会了草原的朴实淳朴。《你到过月亮吗?》里的萨仁其其格听说作者是“蒙古人的诗人”,用石头为他砸肉干做馅饼,而她的哥哥则专程起码四十多里地送来肉干,只为了看一下“尊贵的诗人”。《呼麦驱散黑暗》里的图图因为阴差阳错进入了姚千户的棺材里,为了表示歉疚,免了姚家饭馆的债。而生活在这里的外乡人--姚家父子也入乡随俗,开始学着真诚淳朴和坦荡无私。
图瓦人相互之间充满了信赖。《鹿屁股酒馆》里面石头子可以用来付账,而酒馆的老板也从来没有想过去数一数那些黑白石子有多少,数目对不对;而《沼泽里的歌声》中“狡猾”的狐狸也愿意信赖人,甚至请人去救它的孩子。《黑顶山雀》里的叶戈尔自己认罪,自己服刑,不需要人来监督,让读者知道这个世界上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让人信赖是的人和事,也让我们心里涌起一种想法,这样的桃源之地一定没有罪恶的容身之地。
这里的一切都有着灵性,《爱听二人转的狗》中的狗可以听二人转上瘾,看到作者希望作者能够带它回国;而“李虎”能够与人交流,能够知道洪巴图骂了它。《西伯利亚的熊妈妈》中,熊妈妈在为小熊得到了德维的胳膊喂饱了小熊以后,跳崖自杀回报人类。一切都看似魔幻,但在这样一片信奉佛教和萨满教的土地上,一切也有可能发生。
图瓦的时间好像是静止的,处处都透露出安宁和祥和,世代居住在草原上的图瓦人与草原相互依存,与草原一道经历了跌宕曲折的时光和历史风雨,一同见证和传承着草原记忆。原野爱上了这片土地,把自己在这个桃花源里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图瓦大地》,将奉献给图瓦,分享给读者,让我们有幸能够了解和感受这个真实的桃花源。
《图瓦大地(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鲍尔吉-原野,写给图瓦大地的情书)》读后感(三):旷野的吟唱
这本书还没有出版时,我就已经关注了,出版后第一时间下单。 这是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写的关于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旅行散记。 最早知道图瓦,还是在网上看到的恒哈图乐队的演出。恒哈图是来自图瓦的乐队,他们用呼麦这种音乐形式,吟唱着自己民族悠远苍凉的历史,诉说着亘古的乡愁。 通过恒哈图,我才知道我们熟知的蒙古族原来不仅仅生活在内蒙外蒙,在辽阔的中亚北亚一带,也有着他们的踪影。俄罗斯境内,就有三个蒙古族共和国:卡尔梅克、布里亚特和图瓦。其中,卡尔梅克在欧洲,剩下两个在亚洲,离中国并不遥远。布里亚特在贝加尔湖畔,图瓦在叶尼塞河上游,位于萨彦岭和唐努山之间,人口30多万。如今在新疆地区还有2000多图瓦人,他们分布在喀纳斯湖畔的三个村子里,著名的旅游景点禾木村就是图瓦族村落。 追溯图瓦的历史,难免会勾起中国人一段辛酸回忆。图瓦,中国史称唐努乌梁海,1864年清朝与沙俄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领土被占,十月革命之后,进一步蚕食,图瓦正式脱离了中国的管辖。如今,在图瓦境内,还有零碎的关于清朝的痕迹。书中说图瓦共和国有个叫帖木儿的歌手,会唱21首大清歌曲,因为帖木儿的祖先曾经是清朝时当地乐队成员。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亲眼观察、亲耳所闻,记录描绘着万物,作者对准了异域他乡的鸟群、野百合、牛马、苜蓿花、黑蜜蜂……对准了辽阔土地上的安逸又纯净的普通人,以及那些带着神秘主义的生灵。 蒙古人信仰萨满教与藏传佛教,在他们的眼中,万物有灵,所以,作者笔下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灵性。 作者写到他的一次奇特经历。他和向导坐着驯鹿车去拜访上文提到的歌手帖木儿,途中遇到一只狐狸,在狐狸的引导下,他们到了一处泥坑,正当他们困惑不已时,发现原来泥坑中有一窝小狐狸,大狐狸是带着他们来救小狐狸的。待他们将小狐狸救出将要离开时,狐狸在两人面前跪拜感恩。 狐狸通人性,燕子也通人性。在布里亚特的甘丹寺,有一位僧人生病,躺了几天几夜,一只燕子就来啄他的眼皮,怕他死了,不让睡。后来,僧人把僧衣剪下一条,写上字,对燕子说:“你可怜我,就把这个红布条送到莲花寺主持僧格那里。”燕子衔着布条飞走不久,莲花寺的僧格就骑马来到,吃了僧格的药,僧人病好了。 有灵性的不仅是当地的动物,甚至中国的狗,到了当地,也变得有灵性。书中第一篇,作者写到一条叫福贵的狗,这条狗是在俄国打工的中国人留下的,这条狗除了会摹仿赵本山、高秀敏、潘长江等东北笑星,它还立了一个大功。据说,前几年,工人们住的楼半夜起火,有个两个月大的小孩被困楼内,是福贵冲进火场用牙咬着小孩的脖领拖出来了。为此,当地的市政厅,给它颁发了一枚铜制的勋章。 本书自然主义的书写方式,清新淡雅,充满着诗意,仿佛置身其中,能聆听到静静流淌的河水,触摸着旷野的晚风,它更让我们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多样的生态、多元的文化,即使它离我们这么近,我们却依然陌生。
《图瓦大地(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鲍尔吉-原野,写给图瓦大地的情书)》读后感(四):《图瓦大地》——走进图瓦,感受那里的风土与人情
图瓦,位于南西伯利亚,是俄联邦的自治共和国,这个国家有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二十万人民,这里的人们纯朴可爱,这里的生活简单快乐。
《图瓦大地》是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的新作,作家将全书分为《聆听:故事》、《远方:诗歌》、《沿途:风景》三个部分,为我们讲述他因一部纪录片走进图瓦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为我们所有人呈现了一个不曾被人关注过的世界,那里真诚透明,好像离我们是那样的接近。
没想到,整本书的开篇就是一个让人看完会落泪的故事——《爱听二人转的狗》,是的,故事的主角是一只狗,一只出生于中国的却被带到俄罗斯、生活在中国务工人员工棚里的狗,一只喜欢听中国话、喜欢二人转,甚至可以模仿东北笑星的狗,这样一只爱国狗因为海关的规定可能一辈子都将远离故国,那永远回不去的家乡可能将成为它一辈子的执念与期望。作者是一个生活的观察员,他将他的视角投向图瓦这片大地的人和事,他的散文,也许每一篇都可以当成一个故事去读,而我们又总能在故事里体会出一种情感,那些细腻的、深沉的、镌刻在文字之中的情感是那样让人念念不忘。
作者的文字里渗透着幽默和情感,让人在笑过之后,去思考,越是读下去也越是感受到那些人物是那样可爱、动物是那样充满灵性。这里有把诗写在白桦树叶上的猎手;有用肉干做馅饼的蒙古族姑娘;有向火车挥动花束的盲人女孩;有用白胶合板粘的假三角琴弹肖邦乐曲的少年;有依靠数钱的声音才能安然入睡的退役士兵;有拉着手风琴、对着墙上勾画的海棠花微笑的男人;还有请求人们救助它陷落在深坑里幼崽的狐狸;有为了幼崽与人类对峙最后跳下山崖的母熊;有大悲咒响起时、飞落于梁上的通灵的燕子;还有那一尊用传经人鞋上的土烧成的佛像……我们在这些故事里感受着简单、快乐、淳朴、深情与信仰,当所有的画面集合在一起,当所有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就勾勒出图瓦这个国家和人民最真实、也最可爱的模样。
这里的人善良、淳朴,他们有真诚质朴的笑容。他们对大自然有着无比寻常的庄重,面对天空、大地、河流、粮食和宗教,他们小心翼翼、安分守己又十分满足,这样的简单与快乐又何尝不是我们所羡慕的呢?
当你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飘过头顶的白云、眷恋河水的青草、幻化成流云的马群、飞过峡谷的鸟儿,你会感受到图瓦大地的苍茫与辽阔,当生灵在此会合,我们会明白花朵和鸟羽的鲜艳,人们脸上笑容的灿烂,都是因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