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魔法师读后感锦集
《最后的魔法师》是一本由[西班牙] 何塞·安东尼奥·费德乌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魔法师》读后感(一):《最后的魔法师》魔法与现实的多重宇宙
《最后的魔法师》
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好奇心未尝不是一个最大的驱动力。他给了我们无穷的探索能力和求知欲望。人们在你的成长过程当中,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时候,有的人可能就是一生当中都过得随波逐流,或是被命运所左右与安排,这些人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也没有确定目标后为之奋斗的欣喜和快乐。可是有的人却不然,他们也许在自己的童年时代,便已经有了自己的热切期待的,并愿意为之终身奋斗的人生目标。 《最后的魔法师》里的主角就是这样的。当他还处在童年时代,因为一块广告牌,因为一块广告牌上的宣传海报。从此以后他就对魔术着了迷。并且很肯定,并且很肯定的把魔术当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能够一睹魔术大师的表演,简直可以说他费尽了思量,发挥尽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一位剧场的主管达成了一种交易。从而使他可以免费的进入剧场中看魔术师的表演。 先说一下本书主人公的来历。 奥勒留斯维尔特。一个孤儿。一个被亲生父母所抛弃的孤儿。可是他的命运也许是幸运的。因为他在被遗弃到孤儿院几个月之内便有一个家庭把他收养了。 马克西米利安 维尔特中士。因为在战争中受了伤。而不能生育,他的妻子悲痛欲绝。他决定要收养一个孩子来抚慰他妻子精神上的创痛。
少年得到了幸运,同时他也是一个充满着幻想的异想天开的男孩。他没有意识到在被保护,反而觉得那是一种禁锢他想乘着海盗船去寻觅宝藏与冒险时,他却不得不努力学习。这应该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正常正确的的途径。可是现实中却往往是人不叛逆枉少年。奥勒留斯维尔特。因为看了一眼乌丹大师魔术表演的海报。就仿佛真正的寻找到一个藏宝图的人一样。为了发现这个保障,他要进行不懈的努力。人们都说乌丹大师的魔术不是魔术,而是一种魔法。乌丹大师也是和恶魔签订了协议的人。对于乌丹大师的魔术表演,确实有很多人对对他这些神秘的表演有不少的诟病。甚至在房间确实流传着恶魔条约的事实。可是当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对他有些意义的人。真真正正的看过了他的表演之后。往往也会路转粉。这也许就是他的魔术表演的魅力所在。
当然这本书的故事一本充满了神秘而且有些暗黑色调的,原来在现实世界中真的存在一魔法协议。同时书中设定的也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空间。它也是一个多重宇宙空间存在的时空架构。有我们的现实世界,也有一个魔法的世界。我们的主人公最后成为了一名魔法师,他的能力就是可以通过一个魔法之径,联通那个暗黑的魔法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书里面还有一些玄奇的生物,如有仙女有狼女,有大海怪有那像怪物的仙女猎人。虽然作者添加了这些生物,增加了本书的奇幻的氛围。但是这本书总体来说,还是一本在西方文学史上可以称之为成长教育小说的类型文学。书中主人公经历的成长过程中的际遇和磨砺,其实主要反映的还是一个人的心境的成长思想的成熟。这些智育的故事再加上各种各样魔法世界神奇的经历和描述,构成了这部小说独特的叙事魅力。
《最后的魔法师》读后感(二):《最后的魔法师》魔法与现实的多重宇宙
《最后的魔法师》
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好奇心未尝不是一个最大的驱动力。他给了我们无穷的探索能力和求知欲望。人们在你的成长过程当中,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时候,有的人可能就是一生当中都过得随波逐流,或是被命运所左右与安排,这些人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也没有确定目标后为之奋斗的欣喜和快乐。可是有的人却不然,他们也许在自己的童年时代,便已经有了自己的热切期待的,并愿意为之终身奋斗的人生目标。 《最后的魔法师》里的主角就是这样的。当他还处在童年时代,因为一块广告牌,因为一块广告牌上的宣传海报。从此以后他就对魔术着了迷。并且很肯定,并且很肯定的把魔术当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能够一睹魔术大师的表演,简直可以说他费尽了思量,发挥尽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一位剧场的主管达成了一种交易。从而使他可以免费的进入剧场中看魔术师的表演。 先说一下本书主人公的来历。 奥勒留斯维尔特。一个孤儿。一个被亲生父母所抛弃的孤儿。可是他的命运也许是幸运的。因为他在被遗弃到孤儿院几个月之内便有一个家庭把他收养了。 马克西米利安 维尔特中士。因为在战争中受了伤。而不能生育,他的妻子悲痛欲绝。他决定要收养一个孩子来抚慰他妻子精神上的创痛。
少年得到了幸运,同时他也是一个充满着幻想的异想天开的男孩。他没有意识到在被保护,反而觉得那是一种禁锢他想乘着海盗船去寻觅宝藏与冒险时,他却不得不努力学习。这应该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正常正确的的途径。可是现实中却往往是人不叛逆枉少年。奥勒留斯维尔特。因为看了一眼乌丹大师魔术表演的海报。就仿佛真正的寻找到一个藏宝图的人一样。为了发现这个保障,他要进行不懈的努力。人们都说乌丹大师的魔术不是魔术,而是一种魔法。乌丹大师也是和恶魔签订了协议的人。对于乌丹大师的魔术表演,确实有很多人对对他这些神秘的表演有不少的诟病。甚至在房间确实流传着恶魔条约的事实。可是当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对他有些意义的人。真真正正的看过了他的表演之后。往往也会路转粉。这也许就是他的魔术表演的魅力所在。
当然这本书的故事一本充满了神秘而且有些暗黑色调的,原来在现实世界中真的存在一魔法协议。同时书中设定的也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空间。它也是一个多重宇宙空间存在的时空架构。有我们的现实世界,也有一个魔法的世界。我们的主人公最后成为了一名魔法师,他的能力就是可以通过一个魔法之径,联通那个暗黑的魔法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书里面还有一些玄奇的生物,如有仙女有狼女,有大海怪有那像怪物的仙女猎人。虽然作者添加了这些生物,增加了本书的奇幻的氛围。但是这本书总体来说,还是一本在西方文学史上可以称之为成长教育小说的类型文学。书中主人公经历的成长过程中的际遇和磨砺,其实主要反映的还是一个人的心境的成长思想的成熟。这些智育的故事再加上各种各样魔法世界神奇的经历和描述,构成了这部小说独特的叙事魅力。
《最后的魔法师》读后感(三):最后的魔法师:弱者千难万难,勇者披荆斩棘
1.魔幻小说、科幻小说、奇幻小说、玄幻小说的不同
关于魔幻小说,我是看了《哈利波特》系列,才喜欢上的。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吸引我的是法国作家于勒·凡尔纳所著的科幻小说,如《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从地球到月球》等作品。当然,这些与奇幻小说,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比起来都弱爆了(我将这部小说归类于奇幻小说,完全是出于个人的观点)。至于玄幻小说,我阅读得比较少,《搜神记》《斗罗大陆》算是代表作了。
魔幻小说,是魔法幻想类小说的简称,以魔法世界为特色的幻想风格小说,魔幻小说一直是介于玄幻和奇幻的边缘。魔幻小说的特点是现实意义最强,讽喻色彩最浓,也最为深刻。国外最著名的魔幻小说应该是《百年孤独》,这部魔幻现实题材的作品,将殖民者对贫苦人的搜刮通过一系列魔幻隐喻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这部小说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可见魔幻小说也有经典之作的。
科幻小说,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布赖恩·奥尔迪斯指出:“科幻小说不是为科学家写的,就像鬼怪小说不是为鬼怪写的一样。” 实际上,大多数优秀的科幻小说都以社会现实为背景,利用对未来和过去的想象,探索解决现实矛盾的方法,揭示社会变化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也是我更喜欢科幻小说的原因之一。
奇幻小说,是在幻想世界中发生的传奇故事。《封神演义》《聊斋志异》都应该归类于奇幻小说。在奇幻小说中,人物经常要面对魔法、巫术,甚至与神力对抗;同时,又往往面临着战争与和平、欲望与真情的痛苦选择,这也是奇幻小说出彩之处。
玄幻小说,是吸取了西方的魔法、中国的武术和谋略、日式的人物造型,再加上科幻、神话,构建出神奇的世界。玄幻小说之所以目前很火,最主要原因就是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超能力,而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天马行空,只要作者想象力够丰富,只要故事够传奇,读者就会喜欢。
2.作者和译者
今天与大家分享何塞·安东尼奥·费德乌著的奇幻小说《最后的魔法师》,作者1972年出生于阿尔瓦塞特,是一名作家与漫画编剧。师范专业毕业的他,将自己的教学天赋与讲故事结合起来。在出版了第一部漫画剧本《努比勒斯》后,他于2009年出版了同名小说。其后,他编绘的漫画《灵魂》《德蒙迪拉公爵的奇妙历险》相继出版。这部小说也是作者首部中译版本的小说,为此,作者还专门为中译版本加入了与中国有关的元素,期待能获得读者的共鸣。
曾卓琪,西语译者、艺术评论人,巴塞罗那大学艺术史高级研究硕士。已出版《阿米:星星的孩子》等数十部译作。这次翻译《最后的魔法师》,也耗费了很多精力,毕竟魔幻类小说比较难译,译者也要脑洞大开,还要兼顾两国文化不同,如果不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直译过来的作品一定不会获得中国读者的喜爱,可以说,译者往往是将原作品根据中国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行了再次创作。只有译者和作者两者合一,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3.“牛头怪奖”获奖作品
《最后的魔法师》是西班牙奇幻文学至高奖“牛头怪奖”获奖作品,这个奖项很有特点,一下子令我想起了《西游记》中的牛魔王,中西方文化有些差异,但是西班牙人的斗牛热情可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不知道2004年创办的“牛头怪奖”与其是否有渊源,屈指一算,“牛头怪奖”至今也有18年了,可见西班牙人对奇幻文学的热情依然空前高涨。
这部小说中涉猎罕见地集时空轮回、幻想生物、神话传说、魔法激斗、悬疑反转于一体,致敬现实与虚构的众多传奇人物。安徒生、爱迪生、辛巴达等等这些老熟人携全新的神秘身份降临魔法末世,同主角一行共入猎杀之局,展开惊奇冒险。不可否认,仅这些“噱头”就能令年轻人激动一阵子。
故事从1871年,伦敦展开。年轻的奥雷留斯身陷家庭旅馆的繁杂事物之中,认定自己将如父亲般碌碌无为地度过此生。然而,他的命运在一个早晨突然改变:漫天的彩色海报宣告了大魔术师乌丹抵达伦敦的消息,从那一刻起,他便幻想展现自己已被乌丹收为学徒。为此,他开始想方设法接近乌丹,并发现乌丹是一位真正的魔法师,他的表演并不是戏法。
年轻人都希望自己能做出一番成绩,这部小说的主角奥雷留斯也是如此,然而真会如此吗?想获得答案就翻开这部小说吧。
4.一点感悟
我读外国作家的作品很费劲,读这部小说也是如此,草草读了一遍,感觉很多细节没弄太明白,所以写这篇读后感时有些费劲,不知道从哪个角度解读会更好一些。如果有时间我会再读一次,或许会有额外的收获,那时再来续写。
还想说,魔幻也好,玄幻也好,奇幻也罢,很多小说都会设定一个小白升级打怪的模式,小白一定是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为大英雄。《最后的魔法师》的小白也是如此,只是他的打怪之路非常坎坷,他也有守护不了的人,兑现不了的承诺。
一部好的小说,除了文字美,还要故事顺,人物性格鲜明,也就是说这个故事前因后果要合拍,要经得起推敲,人物事件也能立得住。这部小说的作者转眼也五十岁了,虽然写作能力与年龄无关,但是坚持写文字的人,一定会注意这一点,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这部作品也不能获奖。
正所谓:弱者只有千难万难,而勇者则能披荆斩棘;愚者只有声声哀叹,智者却有千路万路。
《最后的魔法师》读后感(四):一部“难产”的奇幻小说
如果把书当成自己的孩子,那么出版过程就是“生产过程”。这本《最后的魔法师》是2018年2月18日签下的版权,按照合同要求,最迟需在2019年8月推出(一般外方会要求最迟12或18个月必须出版)。但现实是,直到今年11月——延期了两年多后——它才“呱呱坠地”。从这种意义上说,《最后的魔法师》是个“难产儿”,还是个特别难搞的“难产儿”。
满满当当的选题计划
做出版的同仁可能知道,开年定好的出版计划其实并不能顺当地捋下来,往往是刚做完一本书,准备奔赴另一本书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选题横刀杀出。比如遇到了重大节庆或事件,那你可能要被抓去做主题出版;比如有某位独立作者忽然心血来潮,想给自己出书,那你可能要被抓去和他“相爱相杀”,做自费出版;又比如,你之前申报的重大选题终于立项,那么你只能放下手头一切工作全力配合,紧抓时间节点,完成选题结项。于是,你发现积压的选题越来越多,你撸起袖子准备开看的下一本稿子,就这样慢慢推到了下个周、下个月、下一年……
《最后的魔法师》就属于这样一种情况。这本书的版权是我的老师当时和另一本国外畅销小说《漫长的婚约》一起购买的。《漫长的婚约》上市后,显出“水土不服”,再加上我们营销力量不足,国内的销量远远达不到百万级别。在做完这本书后,老师的重点选题立项了,《最后的魔法师》的编辑流程就一拖再拖,直到我入职,老师把它交给我。
曲曲折折的编校过程
算上译者的翻译时间,稿子到我手上时,时间已经过去两年了。
平心而论,这是一部难译的长篇小说。
首先,它是小语种,且版面字数多(达到了36万),长句出现频繁,很考验译者的精力和功力;其次,里面涉及的诸如神话传说、时空轮回、原创法术、幻想生物等复杂难解的概念,也要求译者对奇幻小说有大致的了解和阅读。再加上原作者还特别热情,得知自己的作品将在中国出版后,特意加入了一个发生在中国的短篇故事,使译者又得马不停蹄地拾起放置很久的书稿,重新整理思路,抽空完成翻译任务。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篇新加的故事是基于中式文化背景创作的,特别需要译者在翻译时,做到西式表达和中式文化的和谐。所以当我拿到完整的译稿时,已经是2020年的末尾。在外方的一再催促下,“拖”字诀似乎不管用了,于是我开始了稿件编辑工作。
毕竟自己刚入门,迎头便是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还要赶进度,心理上有不小的压力。再者,原文是西语,并不如英语那么熟悉,很多单词根本连拼都拼不出来,光是利用翻译软件核对译文有无漏译就花费了不小的功夫。另外,本身这本书作为西方奇幻体裁,就融入了大量的西方文学文化元素,就像上文提到的,对译者而言,要求他要熟悉西幻文的相关概念,保证译文尽量准确且语言流畅,而到编辑手中,这项任务就变成了不仅要查改文字差错,还要理顺小说逻辑(作为奇幻小说,不论行文再怎么天马行空,不能只顾自己写爽了让读者一头雾水),我始终认为,越是经典的虚构作品,越是注重逻辑的通畅,只有这样笔下的世界观才能因规则而建立,否则就是无根浮萍,语言再华美也没用。
这本书里面就因语言文化的差异出现过翻译“不舒服”的情况。比如protegido一词,意为“被保护的,得宠的;被保护者,得宠者”,但在书中语境下,直译会带来强烈的违和感。而我们在奇幻小说或动漫、电影里常见的描述主从关系时,会用到的侍从、使魔、式神一类的词,又并不完全贴合文中的人物关系——里面的幻想生物受魔法师保护,但比起主仆、从属这类描述词汇,他们更像伙伴、搭档……抑或敌人。面对这样复杂的关系,细了处理难保全书统一,会有编校bug;粗了处理则显得不专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在和译者反复沟通权衡下,我们和它纠缠了许久,最终选择了这样一种译法:只描述人物的客观关系(保护与被保护),不描述主观(情感)上的关系。所以最后在文中,不论是化为人形的还是“怪模怪样”的奇幻生物,都统称魔法下的“受护者”。当然,里面涉及到的各种典故、人名、事迹都是要查证的,虽说都是编辑的“基操”,但心里已经吐槽无数遍了,尤其是折腾了一个下午还一无所获的时候。
从开始编稿子,到完成编辑发校对,大半年就过去了。中间毫无疑问穿插了一些其他的出版活动,比如在今年5月份,我们推出了“拿云志”书系,那也是个相当赶进度的项目。所以中途我一次次拿起稿子又放下,有时候一天翻一两页草草结束,有时甚至几天翻到的都是同一页。这种看稿子被不断打断,时间被不停割裂的痛苦,相信绝大多数的编辑都感受过,就不再吐苦水了。
忐忐忑忑的付印环节
《最后的魔法师》在今年的八九月份,总算是完成了文本的编校,接下来就是装帧设计以及付印环节。设计环节其实挺顺利的,在得到设计初稿后,我们在豆瓣发起了小范围(确实很小)的投票,并参考单位营销发行老师建议,选择了下图中左上这一稿——属于比较经典的西幻小说封面设计,够醒目,够幻想。底色用墨绿和深灰混搭沥青的颜色,其实也是有缘由的,暂且卖个关子,请大家去文中自己探索。最后的难点落在了中文书名的确定上。Los Ultimos Años De La Magia直译为“魔法最后的日子”,稍加润色后,可以是“魔法末年”“魔法末年记”,但都不满意,总感觉主题不够突出。后来我们转变了一种思路,不刻意强调魔法末世、魔法消亡这些指向性、画面感很强的词汇,而是选择关注在这样一个宏大、绝望的世界观下,个人的成长及命运。在这场难以抵抗的魔法灾难面前,正是不同个体的选择、信仰差异,才生出对立,造成那么多阴差阳错,才让故事饱满、有血有肉,让故事成其为故事,而不是一沓记述性的流水账。就好比“废材历经磨难走上人生巅峰”这样的剧情有千千万,但总有一些经典能颠覆想象,让你读完后,不得不叹服剧情的巧妙,笔力的高超。
《最后的魔法师》中很重要的一条线,就是年轻主角的成长线。他并不像网文主角一样无敌,一路顺利打怪升级,随手一捡就是法宝秘籍。他和我们一样有这这那那的缺点,经历了至亲至爱的离世而被迫长大。他有天赋,可这种的能力在那样一个世界里并不无敌,他也有守护不了的人,兑现不了的承诺。这种有血有泪的成长路径比一路“主角光环”要真实许多,我希望它能带给读者的,同样不是脑海里千篇一律的预设剧情。
最后,小小感叹一句做书不易。到了付印阶段细细一算成本,好家伙,平装的书整个成本竟达到了定价的40%多,快要摸到50%,甚至超过了平时做的精装书的成本。要知道,为了平衡阅读体验与成本,我们已经绞尽脑汁,从用纸和工艺上精打细算,选择了性价比最高的方案——毕竟文学书重点依旧是优质内容。
但这样说似乎有点自我安慰的嫌疑。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书“外形”越精美越好呢?为了强化主题的悬疑风,我们设计了荧光封面,最后迫于成本压力无奈舍弃,难免遗憾。
在现有的低印量下,长篇小说想做些“有创造力”的设计挺冒险的。付给译者的翻译费、版税在客观上是占大头的费用,平摊下来每本书的成本就显得吓人,它的字数决定了它在付给翻译费和用纸费时一骑绝尘;而在统计销量时,除了头部作品,大都又“灰头土脸”——这已然是引进文学的“痼疾”了。还不要说制版印刷又是一大笔费用。纯文字的书不像图像书,可以从各种色彩、排版上增加噱头,使读者感觉钱花在了“刀刃”上,尤其当它的作者不知名或不那么知名时,真的会有人觉得它就是坨印着字的纸,价值配不上它的价格,将编辑视作“钱串子”,把出版单位打成无良商家。所以,在保证图书品相的基础上,从工艺上“节流”成了无奈之举,看起来意义不大却又不得不做,毕竟“蚊子虽小也是肉”。但这个尺度控制是一门玄学,兼顾不好的下场就是既让领导嫌弃花里胡哨不切实际,又让读者怒斥品相不佳,怀疑你在哄抬书价——天知道,给经销商打折发货后,出版社自己能拿到的利润本就微薄的可怜,而对个人来说,除非书超级畅销,不然编辑身上反倒要背上做书成本。
总之,每本书付印时,都有一段忐忑的心理历程。你害怕成本控制不下来,要将想法阉割;你也害怕成本控制住了印量却达不到预期,要继续和领导同事斗智斗勇……
这种处于被动形势的恐慌使你终于发现,想做的很多,但能做的却很少。但更令人难过的是,你只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