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励志网

窄门的读后感大全

分类: 经典文章  时间: 2022-01-02 10:59:50 
点击全文阅读

窄门的读后感大全

《窄门》是一本由[法] 安德烈·纪德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窄门》读后感(一):人类爱而不得的悲苦是如此相通

书里很多场景的描写诗意又隽永,让人很想也去那花园的长椅上坐一坐。然而通篇我都被阿丽莎的纠结所折磨,却又被杰罗姆的很多想法救赎。读到最后,阿丽莎阖然长逝,周遭环境依旧啁哳,我却听不到任何声音,只有脑袋里的嗡嗡声让人痛苦又窒息。“我们彼此通过爱,模糊的预感到比爱更高贵的东西,我的梦想才能上升到这么高,所有人世间的幸福都会让它跌落下来”,为了让爱人自由,获得比爱情更美好的东西,在爱情与欲望的斗争中抱憾而终。人类爱而不得的悲苦是如此的相通,可成全爱情的美好需要用生命做代价的时候,它又给爱情这个美好又邪魅的东西披上了肃穆的外衣。原谅我还是想出离一点,做个俗气的人,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啊,一定要美好的过完一生。 “太阳就在我们的正前方,令人战栗的华光倾泻在辽阔的田野上,顷刻间涌入我们脚下那窄小的山谷,这鎏金的光彩,将我周身包裹,将我穿透,让我心醉神迷”

《窄门》读后感(二):去爱具体的人吧,就在现在!

爱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爱真实的人,还是仅仅是爱本身?

“我们出于相爱,就彼此抱着高于爱情的期待,从那一天起就来不及了。”我不知道爱是什么,或许幸福比爱更容易吧。爱总是充满矛盾,自私和无私,付出和回报,期待和恐惧。而幸福却是具体的、微小的、简单的、在此刻就能感受的。

恰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所写,“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纪德后来说:对人来说,快乐不仅是一种天生的需要,而且还是一种道德的义务。我就觉得,快乐比忧伤更珍惜,更难得,也更美好。因此,我把自己的幸福当做一种使命来承担,要向周围传播快乐。我认为最有效和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本人做出表率,当个幸福的人。

很喜欢豆瓣 NULLAND的《窄门》读书笔记《神宠和幻灭》里的一段话:从自己的内心寻找智慧,遵从自己的本性善待快乐。也只有遵从人的本性,才能使“最坚定的乐观主义”和“最无畏的悲观主义”在穹顶处完美结合,任何有违人本性的东西都不可能带给人最幸福的伦理学。 罗翔老师说过:人要接受事与愿违啊,我们太有限了,我们只能做,我们觉得是对的事情,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痛苦和快乐,都需要被用力记住。

“当我不再自己束缚自己,我终于拥有自由广阔的人生!”

去爱吧,去听,去看,去感知,去体验吧,去表达,去尽兴吧。我不知道最终我们会到达哪里,但我知道,上天赋予我们的快乐幸福甚至是悲伤的权利,我们都要感恩,并好好珍惜、用力感受。

《窄门》读后感(三):爱是弃明投暗的过程

虽说是长篇小说,但我还是一晚上就看完了,短短的,好像听上去一个十六岁的少女看爱情文学有些不搭调,但我确实是在阿莉莎的思想里共情到了很多,或许是因为还小,总是会对爱情抱有非常完美主义的浪漫色彩,以至于我非常能够理解女主持续希望男主远离她以能进入所谓《圣经》里的“窄门”(其实也就是女主的完美浪漫主义导致自身无法接受他们之间有任何的不如意,所以才会在发现面临现实生活时他们之间并无一开始追求的那份完美而失望和懊悔,这份来自内心的束缚在纪德的笔下是“上帝”“宗教”“信仰”,但我始终认为其中并无实质上的宗教意味,我还是觉得女主是因为自身心灵的枷锁导致无法接受这份已经足够纯洁的爱意。) 我看到男女主的那份高尚的感情时,还是会因此觉得悲剧有些令人难以接受。虽然很虐,但并不无意义,其实仔细想想还是能发现女性的心理活动比男性确实是多了不少,那份隐藏起来的确是最令人感动的情感,我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为这种纯粹又高洁的爱情感动和向往,我始终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没能发现有这份浪漫的异性,或许精神上的爱情有些空虚和令人迷惘吧。 我还是很喜欢这部作品的,希望有空可以读一读卞之琳的译本,总觉得没看到我想看的那部分原话。 下面是看这本书的契机: (在一个分享bot里看到的文案,无意间的复制,某天整理备忘录的时候,发现自己在无意识的时候,已经复制了很多次这本书的摘录了) 通过你,我看到世间万物;如今少了你,我看到的世间万物,都觉着是从你那里窃取来的。 ——纪德《窄门》 最令我伤心的不是你松开了握着我的手,而是我感觉到自己的手在你手中并不舒服,即便你不松开,我也会松开。 ——安德烈·纪德《窄门》 为了你我把人生的高度设得那么高,以至于人间所有乐事对于我来说全是失落。 ——纪德《窄门》

《窄门》读后感(四):剖析灵魂的“醒世之作”

为了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在大城市朝九晚五地奔波,身心俱疲;

为了取得升学考试的胜利,和心爱的人分手,痛苦万分;

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把一切好的东西都给了孩子,自己缩衣减食……

为了期待中的美好未来,

日日辛苦,操劳奔波,

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内心却早已千疮百孔,

有时甚至会扪心自问:

“我想要的未来,真的能达到吗?我付出的这一切,真的值得吗?”

如果你也自己对自己的束缚中不断挣扎,

一定要读一读《窄门》,

这本书或许能带你找到内心的答案。

网上扒来的效果图

“窄门”是一个源自《圣经》的美丽概念,耶稣说:“你们尽力从这窄门进来吧,因为宽门和宽路通向地狱,进去的人很多;然而,窄门和窄路,却通向永生,只有少数人才找得到。”

内文插画

《窄门》这部小说仅140多页,故事线简单地不可思议,

杰罗姆和表姐阿莉莎青梅竹马,自小互相爱慕。

每到6月中旬,杰罗姆便跟随母亲前往舅父家的田庄度过夏天,

他们在小山谷一起玩耍,在花园里一起读波德莱尔的长诗,

他们会各自在书中精彩的地方做上标记,

这样,在不能相见的日子里,二人的精神也能够在书中偶然相遇……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阿莉莎却害怕了,

她将自己的存在看做杰罗姆穿越“窄门”、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碍,

一步步将杰罗姆推远,

在信仰和真爱中不断束缚自己,

直至孤独病亡。

然而,翻开《窄门》,

会发现,真正的故事,发生在阿莉莎的内心,

作者纪德用将近一半的篇幅来剖析阿莉莎极度挣扎的灵魂,

我们可以从她的信件和日记中,窥见一二:

我们再也不要见面了!

你应知道,因为我在内心必须承认:你离得远我爱你更深。

我们生来是为了另一种幸福……

我们出于相爱,就彼此抱着高于爱情的希望,才那一天其就来不及了。多亏了你呀,我的朋友,我的梦想升到极高极高,再谈任何世间的欢乐,都会使它跌落下来。

我真的心甘情愿做出牺牲吗?

现在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所期望的究竟是幸福,还是走向幸福的过程。

我的心太懦弱,无望克服爱情,上帝啊,那就允许我,赋予我力量,好去教他不再爱我吧。

我强加给自己的眼睛、嘴唇和心灵的束缚严厉极了,因而同你分离,对我来说倒是一种解脱、一种苦涩的满足。

主啊,您给我们指出的道路,是一条窄路,极窄,容不下两个人并肩而行。

主啊,要把他从我身边拯救走,如果必须毁掉我,那就下手吧!……

“我们自愿跟随拖着我们的人,就不会感到束缚,如果开始反抗并背离,就会非常痛苦了。”

主啊!那幸福的大门,请给我打开片刻吧。

噢!我这颗失慎的心,竟然期望人间的欢乐……

难道我一定要等到死吗?我的信念正是在此处动摇了。

主啊!我用全部气力向您呼喊。我在黑夜中,我等待黎明。

一种惶恐不安的情绪袭上心头,使我的肉体和灵魂都颤抖起来,就好像猛然醒悟,一下子悟透了自己的一生。我仿佛第一次注意到,我那房间光秃的四壁惨不忍睹。

现在我想死去,速速死去,别等到我又明白过来自己孤单一人。

内文插画

阿莉莎这绝望的呼唤,仿佛在拷问着我们每个人的灵魂,

因为你我都知道,我们每个人,都在过“窄门”。

我们想要追求成功,又不敢坚定地走上追寻成功的那条路,因为那条路可能太过凶险,

我们无法预知这路上存在的痛苦,也无法预知终点在何处,甚至不知道这个终点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中那样美好;

我们自己束缚自己,我们害怕看到真相,我们害怕看到真相之后,那个现实和我们臆想中的完全不同。

在基督教中,窄门是通往天国和永生的那扇门,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窄门”就是我们犹豫着要不要去继续追寻未来的那个梦。

故事的结尾,纪德并没有告知我们杰罗姆和阿莉莎是否真的进入了“窄门”,

然而,

阅读《窄门》,我们会不自觉地跟随阿莉莎一遍遍地拷问自己的灵魂,真正地看清自己的内心,

而那些长期以来自己束缚自己地压抑、痛苦,也终于能够在读完《窄门》后,彻底释放。

余华曾说:

“我看完《窄门》之后浑身都在发抖,我想这辈子要是能写这么一本书我就心满意足了。”

纪德本人也曾在1910年5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

“假如我今天死去,我的全部作品将会在《窄门》之后消失;只有《窄门》会受到人们的关注。”

说到窄门的作者,

安德烈·纪德,

也是文学史上不容错过的灵魂人物。

纪德 1869—1951

他生活在古典和现代交替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他的作品成为承接古典和现代的桥梁,开创了荒诞文学的先河,

思想整整影响了三代人,

萨特和加缪都视其为精神导师。

1947年,他在78岁高龄,以“作品内容广博且极具艺术感,以其对真理的无畏热爱和敏锐的心理洞察力,描写了人类性格中的各种矛盾和境况。”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的各种思想,不管人们愿不愿意,也不管其来龙去脉,也应该参照纪德来定位。

——萨特

纪德对我来说,是一位艺术家的典范。他是一位守护者,是王者之子,他守卫着一个花园的大门,我愿意在这个花园内生活。

——加缪

中国文坛也曾掀起纪德热,曾有作家表示,不敢不读纪德的作品。

纪德把小说推向了一个可以比肩任何艺术门类的巅峰地位。

——马原(作家)

我曾苦学法文,就为了想去巴黎拜访纪德。

——木心(作家、画家)将纪德视作“一生之友”

有评论家更是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法国文学称为“纪德时代”,把上世纪前半叶称为“纪德的半个世纪”。

作为纪德的代表作品,一代文豪卞之琳先生曾这样评价《窄门》:

“文学作品上总有一部分这样的“怪物”,出头一时,淹没一时,却没有过时的问题,读者褒也罢,贬也罢,就是抹不杀。《窄门》就属于这类奇书,富有可塑性而不点头的’顽石’。”

《窄门》,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猜你喜欢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