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般的语文课 七年级阅读课》的读后感大全
《非一般的语文课 七年级阅读课》是一本由郭初阳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一般的语文课 七年级阅读课》读后感(一):引领阅读的指南针
对中学生来说,阅读名著非常重要。不只是因为名著阅读在中考中有很大比重,更因为学生在日后的阅读理解和写作都需要名著的指引。但在课堂上老师几乎是没有时间用于整本的阅读,仅能把希望寄托在课后学生自主阅读。脱离了老师指导后,学生的阅读效果便五花八门,大打折扣。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家长和老师。如今,我们看到了希望。郭初阳老师集合了语文教育学届的各位大咖,合作出版了一套《非一般的语文课》。在这套书中,各位名家针对各年级的名著阅读做了仔细的剖析。
在《非一般的语文课 七年级阅读课》这本书中,四位老师分别讲解了《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四部名著。
《待续》
江弱水老师讲解《朝花夕拾》
王崧舟老师讲解《西游记》
连中国老师讲解《骆驼祥子》
常立老师讲解《海底两万里》
《非一般的语文课 七年级阅读课》读后感(二):历险与成长,语文学习对青春期的意义
语文,不仅仅是识字断文,还塑造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起如何阅读,阅读什么显得格外重要。按照传统的学习方法,阅读无非是划分段落、寻求中心句、在论据、论证、论点之间寻求平衡,但是这种胶柱鼓瑟的做法只会教会我们考试得高分,却对我们如何在成年后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毫无用处。 学习语文的关键在于阅读。阅读不局限于白纸黑字,而在于通过白纸黑字的描绘识别所处的时代与人生。 《非一般的语文课》选择了十二则妙趣横生的名著,使读者放弃幻想、拥抱现实。在七年级的教材中,选录了四篇文章,从成文的年代看既有古代作品,也有近现代作品,既有原汁原味的本国作品,也有标新立异的西方作品。 《非一般的语文课:七年级阅读课》选录《西游记》作为名著导读之一,更大的意义在于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进入了青春期,有着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如同孙悟空一般特立独行。从长辈单独的说教,定规矩,讲道理远比不上给方向、讲故事,他会让学生认识到即使像孙悟空这般神通广大,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还是无能为力的,何况自己还不是孙悟空! 《西游记》的主题是“历险与成长”。关于《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是关于它的中心思想,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自从有了呼吸与心跳,就有了思考与行动的自由。从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人是有别于动物的。假借孙悟空的形象,我们何曾不希望自己冲破世俗的约束,成就自然的状态。 人在现实中,总是离不开痛苦与烦恼。如何面对这些负能量,则考验一个人的智商与情商。孙悟空从开篇的“上天下地、唯我独尊”到结局时的“遵纪守法、安宁平和”,足以见环境对人的影响。孙悟空反抗过、斗争过,但是在巨大的压力与无尽的折磨下,他选择了屈服。在反抗与屈服的对比中,孙悟空的内心时刻都在挣扎。 在反抗过程中,有形的敌人并不可怕,但无形的压力才最厉害。孙悟空不明白神仙或者妖怪异样的眼神包含的内容,是恐惧,还是欣赏,只是相信凭自己的能耐,是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与敬畏。然而,出生入死的危险提醒他要认清环境,要三思而后行,否则生命随时就要终止。修成正果,最起码能做到被世界所接受,哪怕与名利无关。
《非一般的语文课 七年级阅读课》读后感(三):一篇文章一篇锦绣 ——品《非一般的语文课-七年级》的丝线纵横
在信息飞梭的年代,坊间常有戏言,鲁迅说…,杜甫说…,等等。这样的源起,也许是来自于那个特殊年代。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某某人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上,在许多年里,鲁迅是绕不开的。鉴于此,作者以鲁迅为焦点,从其人生轨迹的瞬间状态与作品的关系,类比于古今风流才俊的春秋文笔,给我们上了一堂大语文课。 童年的世界是丰富的,没有太多的较真和严谨,对许多道听途说的事情也会信以为真,所以一草一物的神性往往能焕发出无限的魔幻色彩。那样的生活是随心的附意的,快乐与奇特难以明说。像鲁迅童年的美女蛇、人形何首乌等,无不具备朦胧的神秘感。记得小时候,一年发洪水,过后在校园的地面上落下一层两指多厚的泥片。水分脱去一些后,就硬到了可以雕琢的程度。也没有什么美工刀,就是一把削铅笔的小刀,便大有其事地切削磨起来。那时候在14寸的黑白正追一部关于直升机的电视剧《战狼》,飞机的模样就这样出现在我的小刀下。大功告成后,把玩着它看电视剧,心里美美的。后来又脱水分,干透了,崩裂了,心情为此失落了有一段时间。童年的乐趣,大致都在这种无所羁绊的投入里。 生老病死人生常态,在艰苦的日子里,人们希望通过医学来去病消灾益寿延年。而中医,在正名之前,有着许多不为外人道不为外人理解的存在,也有一些误人姓名的招摇撞骗。鲁迅先生在从文前是学习西医的,对于中医的玄密不可多言,他是犹疑的。在鲁迅的书中,最能突出这种感受的便是“无法可想”这个词。在重大疾病面前,需要科学严谨的认知,虽然有时候无能为力,但没有依据的盲目就诊,最终只有荒诞的悲惨的结局。 所有的快乐都要付出代价。鲁迅父亲的教诲是一种严厉的爱,是所有父亲的榜样,在孩子进步的同时,适当地勒一下缰绳,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节奏,不骄傲不虚荣不负好时光。 牵一发而动全身,沿一脉而走全叶。鲁迅过后,便是生机盎然的课堂。对于茁壮成长的学生,或者自命不凡的成人,对于挑战的话题自来不会示弱。所以对于名著《西游记》的破题,并不是题海的考察,而是通过一个点引出西游记的精神内核。从焦点人物铺陈开来,辐射至整部书的章节之中,于无形中掌握了书的梗概。在讲述的同时,老师也在引出颇有意味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发散思维。老师并不即刻解答,而是做了一个时间延宕,留做后来的课堂解析。像说书的包袱一样,把神秘性趣味性的张力拉的满满的。 对于各大名著的解读,各老师给予了独辟蹊径的解读,使得学生兴致满满收获颇多。该书作者们的知识量都非常涵博,特别是文学这一方面,脉络清晰的解析逻辑,加之生命各阶段心理状态的同理心,使得他们对课文的掌控,做了别有趣味的推敲。寻章摘句,独到好处。
《非一般的语文课 七年级阅读课》读后感(四):让名家带领我们感受名著中的美
自2021年7月开始,我尝试着在豆瓣发布一些书评,起初的想法是用输出倒逼自己输入,在写书评的过程中也是对这本书内容的一个再梳理。没想到半年下来收获颇丰,目前也已经习惯看完书后写一小段话,不像以前看书一样走马观花了,看完书印象也深了很多。其实从学生时代开始,我的语文成绩就不甚理想,不论是阅读或者作文都跟标准答案相去甚远,我一直也没有找到根源。随着这次重新回到阅读之中,才渐渐有一种感觉,曾经自己的阅读太浅,只看表层故事而思考太少,加上并没有什么人生感悟,自然无法自如的抒发自身情感,每次憋出的字句都包含着无病呻吟的感觉,而治愈这种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有条理的阅读。但当前教育中老师对阅读的讲解更多关注与短篇文章的理解,而且过于教条化,课堂上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整本阅读,而缺乏了老师的指导与监督,学生有没有时间,有没有阅读的兴趣,又能从阅读中吸收多少又可想而知了。
当然,市面上有一些校外的阅读课,但大多是面向低龄的孩子们的绘本课,师资力量也并不能令人满意,而针对初中生的资源较少,如何能够将语言教育学界的各位老师的丰富知识和初中生庞大的阅读需求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效果,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郭初阳联系全国十一位优秀的教师、诗人、专家教授编写了一套《非一般的语文课》,专门针对初中生分为七年级~九年级三本。今天我们打开第一本《七年级阅读课》看看效果如下。
《七年级阅读课》共选取了《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四篇文章,针对国内外的名著导读,由各位老师带领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我发现与认知,以故事或者游戏切入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体系的推进阅读内容,却也是非常好的:
从选题上看,选取的都是耳熟能详的名著,就算没有系统读过也或多或少知道其中的故事,特别是《西游记》,每到放假期间就在中央电视台循环播放。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名著都是常读常新的,我们如何从这些耳熟能详的书中找出新意,找出特点,却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从编排上看,文章从故事、游戏、问题等等角度切入,让小读者感觉新颖有趣,使得学生愿意去了解书中内容;以基于学生立场的阅读方式带领学生读名著以及类似的文本,同时结合自身学养和对名著的体悟,做到授人以鱼同时也授人以渔。
从文化底蕴上看,由于作者的都是语言教育学界的各位大咖,学术氛围浓郁,下笔分寸感十足,博士生导师江弱水、特技教师王崧舟、特级教师连中国、文学博士常立。笔墨之间小读者都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文学气质。我这个已经而立的老男人也直呼书香味浓得化不开。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有针对性的实用书籍,适合中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