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读后感锦集
《徐冰》是一本由徐冰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20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徐冰》读后感(一):無字之書
漢字之所以豐富,在於妳認為它僵持的形體里潛藏的暗湧與寄寓的先知性。凡人若想點破,只能懸梁伏案好好讀書。不是凡人的徐冰喫化了凡人那套,夜行千里。
《徐冰:思想與方法》這部收藏級的作品薈萃里,大展身手地呈現了這些年迎擊跌宕後的蛻變,撩得妳我面紅耳赤趾頭發癢。
自他早年創作了《爛漫山花》作品後,大無畏精神亦一發不可收拾。文字到底是甚?歷史的串連?還是不同文化間的交媾?《猴子撈月》作品里有答案。
根據他所提供的方法推斷:文字,說白了,就是整個華夏民族的調性——天生不屈的脊梁與生來叛逆的情商。
課後思考:
藝術創作歸根結底就是人對自己鬆懈的精神狀態與社會日益模糊的文化疆界的反思過程。當哪天我們遠離自責而盡情享受脫褲子放屁的快感時,一切的裝可愛、拉臭臉,都是極其可笑的慈悲。
徐冰作品里這些關於思考的回填,雖不足以讓全人類奮起抵制思想衰退這一現實,但作為雨露,聲淚俱下正當時。
《徐冰》读后感(二):徐冰有看头,书店老板对我笑。
【郝青山同志22年第5本书】
这本书有凑数嫌疑,徐冰凑数,我也凑数,那字也太大了,这本书的尺寸是A4的,你想想那个字得多大。
如果你是徐冰粉,这书可以买,原价298。如果不是,就没必要买,但可以翻翻,了解徐冰的作品,了解他的脉络,了解他的中国属性。
图2,我看到这段话,想起《雪中悍刀行》里,范闲衣服上那两个玉扣子,点睛。
图34,在猪身上写字震撼。
图5,是用汉字写生。
图6,做做字体时候的草稿,草稿多么重要。
图7,你看徐冰多么会用中国,这玩意不就是白莲教的旗吗?
图89,这是用911袭击时候的粉尘做的艺术品,纯观念性作品,不会技法的普通人也可以上做。英文翻译过来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最后,徐冰有看头。书店老板总对我笑,还说饭不够,可以加。
《徐冰》读后感(三):LCA 的推荐
艺术家徐冰的第一本画册《徐冰木刻小品》,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在 1986 年出版。这本用最经济的印刷方式完成的、比小人书大一点的书,后来成为最受艺术院校、特别是版画专业学生喜欢的参考书。
时隔 35 年,徐冰将自己 40 年艺术创作思想与方法总结的新书,再度交给了湖南美术出版社。“两个平行的 40 年,我与湖南美术出版社都在感受着这个世界,从巨变的社会现场中获取着新的思想动力。”他说。
上周,我收到《徐冰:思想与方法》的样书,匆忙拆去包装,认真翻阅,大为惊喜,决定将它推荐给大家。
这本书是徐冰在国内第一本全面的、带有研究性的、图文并茂的作品集,无论文字图片还是排版设计,都足见作者的用心。
不过,这不是一本常规意义上的画册,亦不是评论性文集。它是徐冰用作品与文字相互连接,勾画出的个人艺术探索的完整轨迹。
轨迹以时间为轴,全面再现了艺术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
从他 16 岁临写的颜真卿《多宝塔碑》,到无人看懂的《天书》、人人看得懂的《地书》,再到东方禅意的《何处惹尘埃》和近年的《蜻蜓之眼》,整书囊括了以版画、素描、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和纪录片等形式的六十余件作品。
透过这本书,你或许可以了解作为艺术家的徐冰最为完整的思想与方法。
与作品相映,书中穿插着类似于“旁白”的简短文字。它们均来自徐冰本人。
图与文的相间节奏,创造出了“电影式”的阅读体验。在翻阅纸页时,文字在作品之间起到了舒缓的引导作用,它引导读者进入艺术家创造的空间,更好地理解每一件作品。如《天书》部分,他这样写道:
“ 1988 年发表《天书》雏形的时候,起名叫《析世鉴——世纪末卷》,那时候对‘深刻’问题想得特多,而且受西方和当时文化圈风气的严重影响,才用了这么个别扭的名字。
展览出乎人们的意料,也吸引来艺术圈之外的很多人。人们议论着,我却‘失语’了。传统的人批评作品太过前卫,是‘鬼打墙’艺术,意思是这种艺术和艺术家,思想钻了牛角尖;新潮艺术家认为作品做得太讲究、太传统。我收到一些用我的那些‘文字’给我写的信,我不懂他们是在清算我的罪过还是在表扬我。后来人们都管它叫‘天书’,我觉得可以采用。”
这样的文字,读来仿佛在听一位涵养又风趣的长辈漫谈自己的过往与创作,轻松之余,已入深出。
但它们绝不是针对某一件作品的单向晦涩的解读,而是呈现出了一位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方式与创作方法。就像最后一部分里,他谈及灵感时的文字——
“创作灵感是哪儿来的,为什么有些人有?这几乎是所有人都关心的。我试着把每次创作想法出现的瞬间、环境、思维活动如实记录下来。我追踪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某个创作想法的出现,出现以后的思维又是怎样发展的。比如说,偶然看到某件事而产生了创作念头,思维会极其活跃,于是写下所有相关经验:视觉的、文学的、声音的、气味的、质感的,作品大小、材料,传统还是现代风格,等等。灵感产生的过程听起来就是这么简单和偶然。”
实际上,除去作品与文字,这本书的排版也是值得称赞。
它几乎隐藏了所有设计痕迹,一切只为书的主题服务。偶有出现的白页和空出,又像是传统中国审美中的留白,为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
总的来说,这本编辑独特的书,对研究者而言是具有艺术家个案研究价值的工具书,对普通读者而言则是能够让自己真正理解艺术家工作的书。至于为何要研究或理解艺术,徐冰在开篇既已给出了答案:
“在我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艺术,而是看它能否给人们提示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
于艺术家而言,那些星星点点的作品,则意味着真实的自己。“活了大半辈子,一直都在做创作。”徐冰说,“回头看这些作品,它们像镜子,照见自己。原来你是这样一个人,这样思考,这样工作,当然也露出捉襟见肘之处。原来艺术真的是诚实的,也是宿命的,绝非计划所得。”
以上,是我的推荐,推荐这本诚实之书。
《徐冰》读后感(四):我男神的书,习当代艺术必读书目
点好咖啡准备细细品读此书
首先,我发现这是一本正着能读,反着也能读的书。
徐冰的魅力不仅在于他的作品跨过中西思维差异,同时被中西双方的审美接纳并喜爱,更是因为我们经历着他经历过的艺术思想变革之路,惊讶于他的天才。从最初传统的美术学习到后来受到当代艺术的冲击(这一点上,很多国内读了本科,出国读硕博的美术生最深有感触),他始终是个踏踏实实做艺术的艺术家。他曾说,传统的美术教学培养他成了一个细致的人。
p.392
“对西方进行了解的结果是帮助我认识东方。越是接触西方,越是珍惜自己的文化。"这一点我再赞同不过,留学前只知中国的文化好,却不觉得我们的文化有多特别,直到我站在陈列在V&A、大英博物馆等英国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和艺术精品面前,我原有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感觉都变了。面对外国友人的赞叹和他们抛给我的无数个关于祖国文化的问题,我竟无法达到预期的一个中国人应对自己文化了解的深度。哎,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中国,又正值古今思想和中西思想纵横交织的时代,我们的思考理应更加全面。
p.388
好不容易拐过思维的大弯,准备在艺术上大显身手,经济上的窘迫过于真实。有多少我们想做却没钱或舍不得投那么多钱做的作品!有多少比赛,投稿时就要收一笔投稿费,又有多少比赛投稿时免费,入选了却要征收展费,割着青年艺术家的韭菜!
p.383
如果不是长期的兴趣,真的很难坚持下去。国内的生活速度、生活压力、世俗之见无时无刻在击打着我们的内心,我无数次地问自己是否应该坚持下去?但每每看到好的作品,热血沸腾,思维活跃,灵感迸发,一时技痒,又继续投身于新作。活着一辈子,最难能可贵的是始终保持初心,并掌握自己的速度,好的作品并非一日之功。“新作帮你发现旧作中已经有的东西,旧作又是对新作核心部分最好的注释。只要自己决定去做的,没有哪一个是不属于这个循环线索里的。”徐冰32-36岁间创作了《天书》,39岁时创作出《英文方块字书法》,48岁做出了《地书》,49岁时有了《背后的故事》、《何处惹尘埃》这些列入各种当代艺术研究书籍的经典案例和海外艺术课堂上被赞不绝口的作品。他一直没有停下创作和思考的步伐,62岁,他执导了没有摄影师,没有主演的电影《蜻蜓之眼》。印象中他还是那个在艺术上大展拳脚的少年,他总是紧跟着这个时代,似乎跟我们没有什么代沟,没想到他现在已经66岁了。
养蚕的小鲜肉徐老师
原来文字也能写生!
这孜孜不倦的背影,看得我五味杂陈!
这本书像是一位艺术家的自传,也像是一堂lecture —— 一位艺术大师非常真诚地与我们分享艺术创作的思想与方法。徐老师每每谈起艺术创作都是那么一针见血,满满的干货。可惜不在北京,没有去到他的新书签售会,没有拿到男神的签名。当时在伦敦,我就想着要签名,不过真的是不好意思,毕竟讲完都那么晚了。有的艺术家搞噱头也能获得偶然性的成功,但是我相信真正爱艺术的人一定是一个念头一个想法一直缠着我,睡前想着,睡醒了也想着,有可能睡梦中还在想,那么一定要去把这个想法做出来。“我们是体验者,是搞艺术的人,是从人的出发点,而不是从宗教或哲学的出发点出发,因为我们着眼于人的问题。”徐冰说的很对,我们搞艺术就去体验,就去实验,去观察自己所处的环境,说别人不曾说过的话,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假戏真做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艺术的力度就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