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励志网

正说明朝十六帝读后感摘抄

分类: 经典文章  时间: 2022-01-28 19:33:11 
点击全文阅读

正说明朝十六帝读后感摘抄

《正说明朝十六帝》是一本由许文继 / 陈时龙著作,北京斯坦威图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2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说明朝十六帝》读后感(一):从正史出发,让我们有想法地轻松读史

中国人喜欢看历史,原先电视上的《百家讲坛》,即便不能说是万人空巷,但确实收视率爆火。后来的图书《明朝那些事》以及这两年流行的“混知系列”,都是这种爱好的现实体现。

相对于“细说”的历史剧来讲,比较正规按照史实来写的书籍,在知识修养较高的人群中更为受欢迎。《正说明朝十六帝》就是这样的书。

书的题目就非常严肃地告诉大家,它与那些稗官野史完全不一样的,与那些天马行空的电视剧也是不同路的。打开书的目录,你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书是完全按照纪传史的方式写的。但与正史不一样的是,作者并没有拘泥记录历史本身,有了自己的观点,打个比方,这本书不是简单纯粹的记叙文,而糅合了一些议论文的影子,夹叙夹议。

这种风格要求读者要有最最基础的史实基础,这样你才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比较连续性地阅读,而对于作者立足于史实之中的个人观点,读者可以思考,然后接受赞同,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本书就这样避开了常规史书平铺直叙的窠臼,让读者在阅读中带着自己的思维,而不是一个完全的被动接收方。

当然,尊重史实这个前提作者一刻也没忘,所有的观点以及提纲挈领式的总结都是在史实的基础上做出的。在对明朝最高统治者做了全面的记叙和适当而精准的点评后,我们通过其管中窥豹,对明朝的历史以及各类重大政治事件的真正起始原因和最终历史意义,都有了自己全新的认识。

另外,作者在讲正史的同时,还注重阅读的生动性,不是一副老学究一本正经说教模样,讲到明仁宗朱高炽时,说了个“买金羊”都故事,事虽小,但体现了仁宗体恤民情。这样的“故事”都大量运用,让我们阅读时更为轻松。

即便本意是为了我们“有想法地轻松读史”,但作者时时刻刻没有忘记自己写的是“正史”,所以在一位皇帝章节后面,都不忘来个“小栏目”——“相关阅读书目推荐”。毕竟书仅一册,相关皇帝的记载较为简略,读者若有兴趣,或者对作者的观点/论述有自己的不同想法,可以自己延展阅读或寻找新的论证。这个时候,本书作者推荐新的书籍,可谓十足贴心。

《正说明朝十六帝》读后感(二):历史大屏幕 明朝频换台

可能是文学和影视作品相对少一些,较之清朝,对明朝的涉猎欠缺很多。通过阅读《正说明朝十六帝》,总算对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276年历史有了概括的了解。作者许文继、陈时龙以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通俗平实的语言文字,简洁明了的夹叙夹议,为读者勾勒出明朝十六位君王的鲜明形象,让读者花很少的时间,可以较为轻松地了解十六帝王的人生轨迹和性格特征,以及所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相关重要人物。读此书,可以进一步引发对明代历史的关注与了解,进而去阅读与其相关的更为庄重和系统历史书籍。

读此书最大的收益,是可以简短、快速地对明朝的历史和君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历史在此时恰似上演着一部16集的短剧,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大明朝自己则频繁地换着演员和场景,演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我们看到了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当初的放牛娃、小沙弥如何跃上权力的顶峰,又如何大权独揽、屡兴大狱,实行“以猛治国”的政策,为明朝前期的繁荣铺平了道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惠帝朱允炆,如何打造“秀才朝廷”、宽刑省狱、锐意消藩,乃至引发叔侄大战,最终落得生死不明;明朝第三个皇帝成祖朱棣,如何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得江山,在为22年,如何靠武功夺取皇位、因武功开拓疆土、最终也死于行军途中。又如何编纂《永乐大典》、让三宝太监郑和六下西洋(第七次不在永乐朝)、三年修得北京城;经历了长达20年的太子生涯,在位仅一年便匆匆撒手西归的仁宗朱高炽,如何开创“仁宣之治”、任用贤臣、重农恤民、宽刑省狱、洁身自省;将明朝推向“仁宣之治”黄金期的宣宗朱瞻基,如何承继祖业、奋其余烈、发愤图强、励精图治,让大明帝国在自己手中平稳向前发展,将明朝推向了天下大治的兴旺局面。又如何成为明朝第一个废后的皇帝和“促织天子”;一生大起大落、两度称帝的明朝开国以来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如何在9岁登基14年后被蒙古瓦剌部俘虏失去帝位,又在8年后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宝座。又如何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竟然连自己的生母是谁都产生了怀疑;而景帝朱祁钰,如何临危受命在国家危急关头登上皇位,领导了一场抵抗蒙古入侵的北京保卫战,保障了内地居民的安居乐业。又如何在“夺门之变”中失去皇位;宪宗朱见深,如何导致23年的成化一朝朝政混乱,如何对贵妃万氏、宦官汪直和梁芳过于宠信,如何倡行皇庄、传奉官、西厂等极大弊端;还有,孝宗朱佑樘弘治一朝,在明代历史上被称为政治最贤明的时期;武宗朱厚照富有戏剧性的一生难以用只言片语概括;世宗朱厚熜,集荒诞、残忍以及喜欢玩弄权术于一身,刻薄寡恩独一个;穆宗朱载垕,在位六年,明静、宽仁,依靠群臣打造了隆庆的太平盛世。唯一的爱好就是女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无能;神宗朱翊钧,先期凡事依大学士张居正而行,后期怠于政事,酒色财气,醉生梦死;光宗朱常洛,39岁的生命历程中,前20年是不受宠的皇子,后19年过的是战战兢兢的皇太子生活及短暂的一个月的皇帝生涯;熹宗朱由校,在位7年,心智似乎一直没有成熟,对于世界的认识始终肤浅。在建造房屋与木工、油漆工艺方面,熹宗的水平“巧匠不能及”。除了玩乐之外,他不关心别人,更不关心朝政与大臣的死活;最后,就是煤山上吊自杀的思宗朱由检,一生实是“不是王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正说明朝十六帝》只有近三百页的容量,却涉及到十六位人物,难免在叙述和评论上的选择与片面,而且刻意为了通俗易懂,把每个人的述评篇幅极度压缩,努力做到简短截说。材料选择上也尽量找一些博人眼球的事件和细节,有意无意地放大悲观不堪一面。就史学研究的严肃性来讲,不能不说有快餐式文化和媚俗之嫌。

《正说明朝十六帝》读后感(三):《正说明朝十六帝》

明朝总共十六个皇帝,南明小朝廷并不算在内。除了耳熟能详的朱元璋、朱棣、朱允文、朱由检,说一个陌生但又特别的。 英宗朱祁镇。(明第六代皇帝) 夺门之变。历史上最为人乐道的皇家内部政变那自然要数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的戏码也让我们看尽了皇家的血腥与冷酷。而夺门之变也是极具戏剧性的政治戏码。他的起因要说到英宗误信宦官王振之言,学那太祖成祖的文治武功,统兵五十万御驾亲征。结果在八月十五日,也先包围明军,以寡击众战而胜之,连皇帝都做了俘虏,王公贵卿更是死伤惨重,明朝自此由盛转衰,史称土木堡之变。 这里要先提一下一个出名的历史名人于谦,和北京城当时的情况。英宗将所有能征善战的部队全部调走,战败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劲甲精骑全部陷没,整个北京城和周边加起来不足十万余老弱病残,而也先兵强马壮,山呼海啸,挟裹俘虏皇帝的不世之威前来进攻,这样的情况下可想而知,当八月十六日前方败亡和皇帝被俘的消息传来整个北京城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下。太后就召集百官商议,可惜群臣和王候犹如惊弓之鸟,唯恐避之不及。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担负起保卫北京城的重任,他就是时任兵部右侍郎的于谦。 那么于谦做了哪些事呢? 1、拥立景泰帝。英宗的长子此时才三岁,当此乱世,不足以胜任。太后和众大臣商议最终结果,由英宗异母之弟朱祁钰为帝。之所以选他,一是当时英宗亲征之前命朱祁钰留守北京监国,二是他正好22岁,年富力强,立长不立幼可以稳定人心。 2、力排南迁众议,坚决保卫北京城。当时南下以避兵锋之意流传甚广,很多大臣都有这种意向,包括翰林侍读徐有贞(这就为后来的政变埋下了祸根)。当众大臣廷推时,徐有贞就跳出来提出南迁之意,遭到于谦、户部尚书陈循和礼部尚书胡濙的反对。于谦认为,一旦南迁,北京城和九边都将不保。为了稳住形势,于谦奏请皇帝给九边之北方重镇主帅加官晋爵稳定人心,建立起以宣府、大同、北京的防御体系。 当时宣府为一座孤城,直接暴露在也先兵锋之下,有人建议弃之,将所有兵将调入北京城。于谦认为,这样太过被动。后来之事果然证明于谦之正确,时任宣府副将的罗亨信执剑守在城门处,言道出此门而逃者斩。鉴于北京城的严重兵力不足,于谦号召勤王,终于凑集了22万部队(临时凑集的大部队,难以做到号令和配合,战力也就可想而知),将之布置在京城九门之外。于谦自在军中督军,还将城门关上,准备背水一战。 3、社稷为重君为轻。也先俘虏明英宗以为奇货可居,可以漫天要价。于谦从明朝利益出发,主战不主和,挫败了也先的阴谋。 4、筹集粮食。北京城外60里处有一粮仓,名曰通州仓。然而里面连年积蓄粮食众多,短时间内非人力可以搬迁。于是应天巡抚周忱建议令人自取。于谦便将之奏请皇帝,还建议多拿的给予白银布匹等奖励,一时响应者云集,终于将通州仓搬空。这样就解除了北京城里粮食危机,为后来保卫战打下了后勤基础。 那么结果我们也清楚了,也先败走,北京城保住了。历史往往就是出人意料,当你以为可以高枕无忧时,它又给人出了难题。 也先虽然是败了,但他手里还有一个皇帝啊。于是就想了一招,将皇帝送还给明朝。景泰帝和英宗,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他好坐收渔翁之利。 对于景泰帝来说,皇帝的宝座从天而降,开始本来害怕,万一英宗回归,自己将如何自处,更何况当时的情况看起来那么的不乐观。但是有了于谦一番筹划之后,现在皇帝的位子真好坐得舒服,怎么甘心将之拱手相让。 景泰帝不亏是仁人君子,不忍心手足相残,于是只好将之软禁在南苑。有人建议将之杀掉以绝人望,这里就很有意思了。 什么是人望呢?古人的正常升迁自然是不容易的。那么有两条路,一是造反,成者为王败者寇。二是巴结,不管你巴结谁,总不如巴结皇帝吧。现在有两个皇帝,两个选择。此路不通,自有另条路。那么这样的情况下,那些投机的赌徒就会来场豪赌,赢了封侯拜相,输了自然万事皆休,这便是所谓的人望。

《正说明朝十六帝》读后感(四):我所见之明太祖朱元璋

读这本书时,书友的一句话让我一直耿耿于怀,他说:“难道女生心目中最牛的明朝皇帝不是朱佑樘吗?”

对这个名字,我是感到陌生的,但是隐隐约约知道,明代有个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女人。

原来是他。

想上下五千年,唯有这个皇帝忠于一人,却要无数女子一生只嫁一人,强权真是从来不讲道理的。

当我翻开书的时候,当书中讲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马皇后多么一往情深的时候,我忍不住去查了查这位明太祖的后宫,浩浩汤汤一大片的儿女妻妾。

朱元璋也是在做戏吗?

也未必吧。

我试着将自己代入这个开国皇帝的视角。

最惨出身的皇帝,佃农出身家徒四壁,十六岁时一场灾难夺走了几乎所有的家人,不得不出家到寺庙讨生活,又被打发出门。书中写朱元璋经过这几年的云游磨砺,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可这种艰辛,应该也让他学会了怎样忍辱负重地活下来,让他饱览了人间丑态与冷眼,不再信任任何人,让他的性格有一种不同于历代皇帝的偏激和执拗。不信任,所以有了锦衣卫,所以大杀功臣,所以广纳后宫。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取得了郭子兴的信任,后者将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不是亲女,是没了亲父的养女!因郭子兴曾与马父交好而在离世时将女儿托付于郭子兴。这位马皇后临死前不许医者救治,怕救不好朱元璋迁怒于医者,可见这位马皇后的性格是体谅考虑他人多于自己的。甚至说,可能正是这种曾经寄人篱下的生活,让马皇后的性格可以处处忍让包容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如果马皇后不是这样的性格,不是无依无靠的孤女,朱元璋想来不会将如此多的信任放于她的身上,或许皇后之位也早已易主。

马皇后的离世,也许是朱元璋最后一个可以完全信任的人的离开。朱元璋成了皇帝,过去能够“推心置腹”的兄弟就是随时可能危及他皇权与生命的最熟悉的敌人了。“狡兔死,走狗烹”,难道君王就真的想成为写在史书上无情无义的人吗?不过是这群功臣在侧,声望可能都不比皇帝低,皇帝想要大展宏图,施展拳脚,怎么会不会碰到他们一星半点,又有谁保证这一星半点不会立刻引来他们的黄袍加身起义?何况朱元璋这种看见了世间百态的人,手握重权的功臣不死,他如何能安寝!但他也是个人,午夜梦醒时,也想找个能放心说话的人,可帝王怎能示人以弱呢。没有家族之忧且性格聪慧的马皇后足以见其重要性。

但吕后的故事那么令人印象深刻,朱元璋又哪里会不知?后宫三千,其实就是在分权。就像小女孩如果只能有一个洋娃娃,必定倍加珍惜,但是有三千个洋娃娃呢,即使最初那个陪伴最久的那个洋娃娃,也会变得没那么重要了吧。取消丞相制度或许也是一样的道理,汉武帝的推恩令完全可以用于解释上述问题,越是重要的,越不能成为唯一,成势后就会成为一种威胁。分散再分散的权力与感情,对于皇帝与朝廷就越发安全。江山稳固,既得利益者才会一直受益,所以大臣们才力争皇帝不能专宠偏信于一人。朱元璋会不了解他的妻妾成群对马皇后的伤害吗,汉代的相如赋会不知道吗?他不过是不愿将自己的情感只放于一人,或许有生理上的原因,但是想来更多的是他性格中的不信任,对于马皇后也是如此。尽管马皇后已经是他能够最放心的人了,但是他仍然不愿意将自己这份不信任完全卸下。

所以说帝王家无情,唯有这种分散开的情感与权力,才能保证皇权的稳固。即便是公主,想来恋爱脑的公主也是给皇家丢脸,所以皇帝不会在乎公主有多少情人,实际上公主越是无情,才是最维护皇家脸面和利益的事情。

若说向往明孝宗朱佑樘的故事,其实更悲于生活中的人性之恶。一个女子,仿佛必要依附于什么才能立足。若说不能自立吗,但这个世界尚且对底层男子诸般折磨,又何论女子?民工和公员仿佛天经地义的地位差别,谁工作又不想获得个尊重呢。可一个女人若想得尊重的,竟然只有死后的贞节牌坊,这些吃人的旧俗,如今可有改变?

《正说明朝十六帝》读后感(五):一书读尽明史——《正说明朝十六帝》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中国历史是片面的,因为古代中国的历史是围绕着皇帝一家记载,不具代表性!”

如果想要了解一个朝代,那么皇帝这个角色一定要了解。在时代的舞台上,这是台上最亮的角,他影响着故事的结局,影响着时间的节奏。

在当下这个时代里,有很多人喜欢明朝,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在时间的维度中,能和我们横向对比的最接近的王朝就是明朝。它的光彩照人之处,它不可与人言的秘密,有太多太多给我们启发的地方。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明朝好奇、了解、钻研的原因。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12世经历了16个帝王共计276年,传承了276年,它的兴与衰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里面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写明朝的书有很多,像《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儿》、《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等等,但是这些书都是截取了某一段历史,或是有侧重的写了某些皇帝执政时期的故事,并没有将明朝从建国到亡国的这近三百年的历史串联起来。

我今天要推荐的这本《正说明朝十六帝》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要快速了解一个朝代的历史,那么皇帝就必定是最好的一条主线。这本书深入介绍了明朝的十六位帝王,用通常平实的语言和平民化的视角,纵览明朝君王的人生轨迹,将人物刻画与历史进程融会贯通,以皇帝而窥历史,以历史而鉴今生。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许文继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生院,陈时龙是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他们都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室,从事徽学与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及明代思想文化史研究。这两位作者都是以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而闻名,他们凭借多年的史学素养积淀,秉承“正说历史”的精神,为我们讲述明代十六位皇帝不寻常的传奇故事,从中透视出明代纷繁复杂而又活泼生动的历史画面。

看完这十六位皇帝的生平,我最欣赏的当数孝宗朱佑樘,可能相比朱元璋、朱棣等先辈名气不是这么大,但是他其实是为数不多的一位明君。朱祐樘,是明宪宗之子,年号弘治,在位十八年,三十六岁去世。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整肃朝纲,改革弊政,罢奸佞之臣,重用贤士,为于谦建祠平冤,减轻赋税,停征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开创弘治中兴。更是更新庶政,言路大开,启用了刘健、李东阳、谢迁、王恕、刘大夏等能臣,使明宪宗晚年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

他不仅有良好的个人修养,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并且还是一位少有的践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是一位用人唯贤的有道明君。

除了朱佑樘之外,《正说明朝十六帝》还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其他十五位帝王,从草莽中走出的真龙天子,到悲剧文弱的建文君;从马上天子朱棣,到促织天子朱瞻基;从土木之变朱祁镇,到万历皇帝朱翊钧;从短命皇帝朱常洛,到亡国之帝朱由检。这其中有我们不熟悉的名字,也有我们经常提起,广为流传的人物,可是他们的历史又有多少谜团为我们所尽知,这些皇帝的一生,细细品味,又能悟出多少人世沧桑。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品读正史,是我们了解历史真相的唯一途径。了解历史,自省吾身,照亮人生道路,警醒后世来者,才是历史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

猜你喜欢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