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经典读后感有感
《编剧》是一本由[美]威廉·戈德曼 / William Goldman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7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编剧》读后感(一):干这行,没人心里有谱
作为一个编剧,也算是艺术行业的幕后工作者,他们有时候要经历别人不知道的难处,以及他们的创作经常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如果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固然是好的,但是失败总是必不可免,编剧有时候很难摸透观众究竟想要些什么,一些被看好的作品却票房惨淡。
在最早的电影市场,充斥着大量的短片,当时的电影院之能不断地跟更换放映机里面家的内容以留住观众,也正是因为这样大量影片的不断产出,最终造就了好莱坞的盛况。早期的电影公司不会宣传演员的名字以防演员做地起价,而弗洛伦丝·劳伦斯成为了第一个电影公司愿意宣传其姓名的演员,在那之后演员或者说时明星,他们的地位开始水涨船高,他们也开始能够影响编剧。
另外能够影响编剧创作的就是电影公司高管以及导演。高管自不必多说,他们作为会买走剧本的人,也算是编剧的甲方了,编剧有时候会因为甲方的要求进行创作上的修改。而导演,作为剧本呈现的最终实现者,他会比编剧成熟更多的来自外界的压力,又是甚至还会帮助编剧一致对外,所以编剧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和导演站在一起。
除了这些会影响编剧创作的人之外,在哪里创作以及去投入市场也是极为重要的。。当各种要素都具备完善的时候,外在的环境是编剧需要面对的对手,而自己的创作能力才会是最大的敌人。当编剧在创作的过程中一次次面对失败,就会逐渐不安。但是有的时候他们也会遇上“一次性现象”,原本没有被看好的剧本却突然深受观众的喜爱。但是这样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也是无法预期的,编剧唯一能够做的只有不断创作。
知名的导演总是会和知名的编剧合作,而有能力的演员也会愿意去选择致命的导演和编剧,但是对于突然经历爆红的编剧来说,他们没有像演员一样面对爆火的经历。编剧往往会在被吹捧后迷失自我,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作家,此刻的他们真正应该做的其实是去写一些其他别的东西,随便什么别的东西。
在好莱坞这样的地方从来都不缺天才,每一个人也都应该明白不断努力的意义。即便你是天才,你也可能被这个物欲的世界所影响,遮盖天生的光芒,你需要做的永远都是不断擦拭、一直努力。
《编剧》读后感(二):又一男明星塌房——听编剧告诉你为何那么多明星偷税漏税
今天下午央视新闻发布了男明星邓伦偷逃税被查的新闻,被追缴并罚款1.06亿元,新闻一经发布迅速登上了热搜,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两个小时内,云米、久久丫、菜鸟裹裹纷纷表示解除和邓伦的合作关系。其他大牌代言人,如宝格丽、雪花秀、巴黎欧莱雅等公司估计正在紧急开会研讨对应方法吧。同时有网友发现,邓伦的个人微博和抖音账号被封,就连他的微博简介“好好做人、认真演戏”也瞬间成了打脸的口号。
图片选自网络截图,侵删
甚至还有网友诙谐地让逃税人玩起了斗地主:
郑 爽: 叫地主
范冰冰: 抢地主
邓 伦: 加倍
薇 娅: 超级加倍
如今演员收入过高、偷逃税现象严重、演艺圈乱象纷呈,国家不断加大清减力度,群众也对失德艺人零容忍。可明星们为什么非但不引以为戒,仍然在违法边缘试探,各种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呢?
好莱坞知名编剧威廉·戈德曼在他的《编剧》一书里,以“旁观的局内人”视角对此做出了分析。
自拍封面
一个明星从他踏入这个行业到小有名气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努力、花费多少年时间。能够脱颖而出、拔得头筹更是实力&运气缺一不可。即使成为明星,能够一直守住那个位置也异常艰难。可以说明星的职业生涯顶多二十年,这和其他诸如教师、医生、律师等行业比起来实在是太短了。如今大众口味审美变换迅速,这个年限可能会进一步缩短。所以一个艺人一旦成为明星,他就会利用这段时间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因为他不知道他的演艺生涯会持续多久。
他们身处娱乐圈,听过、看过、甚至亲身经历过在事业巅峰期的万人追捧和崇拜。可一旦粉丝把目光转移到下一位更年轻优秀的明星身上,他们就会逐渐淡出公众视线。而回归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不啻于坠落深渊,那种失落感令所有明星恐惧。
想象一下,一个明星走出机场迎面有无数粉丝热情接机,高声欢呼;可是下一次出现在机场,相同的粉丝们却擦肩而过,奔向另一位后起之秀。每一个明星不知道这一刻什么时候会到来,但是他们都知道的是这一刻肯定会到来。他们必须时刻准备着迎接这种落差,这也是他们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根本原因。
若只是精神上的落差,或许明星还能接受。毕竟他们作为演员、艺人,迅速调整情绪进入剧本情境是他们擅长的技能。可是失去流量就意味着失去工作,没有影视剧的邀约、没有综艺节目的露脸,商业演出和代言也会放弃合作。签约公司也会把资源迅速转移到下一位身上。这个行业就是这么现实、冷酷。微薄的薪水甚至无法养活自己,这让享受过奢侈的明星如何回归简朴,让他们在同行面前情何以堪。
自拍封面
以上种种导致了明星艺人们变得贪婪,变得心存侥幸,变得唯利是图。有其因、食其果,担其责,世间万物,疏而不漏。虽有俗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亦有云: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编剧》读后感(三):著名编剧威廉·戈德曼给我们讲述电影背后的故事、编剧的成名法则
不是电影狂热粉丝的人,对于威廉·戈德曼这个名字可能稍显陌生了。他是著名小说家、电影编剧、剧作家,美国流行文学代表人物,好莱坞最成功的编剧和剧本医生之一。 他写了很多畅销全美的小说,多部被改编为电影,其中亲自担任编剧的小说《愧偶凶手》曾荣获“推理界的奥斯卡”爱伦·坡奖。
在地电影编剧界,威廉·戈德曼获奖无数,如《虎豹小霸王》(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总统班底》(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露零钻》(影迷和评论家心中经典惊悚片之一)、《危情十日》(改自斯蒂芬·金原著)等。其中三部入选了美国编剧工会“101最伟大的电影剧本”名单、美国国会图书馆认定的具有“文、历史、美学”意义的国家影片登记表。1988年,威廉·戈德曼获邀担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2000年,荣获美国编剧工会终身成就奖。 就是这样一位编辑界的成功人士,他对于自己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怎么认识的呢?他有着什么样的感想呢?威廉·戈德曼的这本著作《编剧》就是他最好的回答。
作为一个作家,威廉·戈德曼的文字功底是没有问题的,所有这样一本书,让我们的阅读极有趣味性。比如,作者叙述了他作为孩子时去看电影的小故事。 作者是因为电影宣传片中激烈的拳击镜头进入了电影院的,可是,当他真实看到电影之后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他有趣的文字描写吧! “银幕上两人亲了又亲。我开始叹起气来,然后开始数了起来:十一个吻。现在是在鼻子上快速轻点一下,不过这也算上了。十二个,他们一遍又一遍地亲吻彼此,我就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数着。《幸福邀请》里有二十三个吻,我恨每一个。”
一段妙趣横生的描写,孩子的心态尽显无疑,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人还能回忆起童年时光,也就是有着一颗童心的编剧能有这样的心态吧。所以,威廉·戈德曼写这一部书,心态是放松的,我们的阅读也是舒服的。加之译者翻译的流畅,让这一本书阅读不会有拗口之处,不好有艰涩的语言,就是走进一个故事的世界之中。 在《编剧》中,威廉·戈德曼首先带领我们进入真实的好莱坞世界,他给我们叙述了电影圈的幕后故事,讲述了关于明星、公司高管、导演、制片人的各种博弈。这本书写于1982年,那时的信息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对于电影背后的世界,圈外人所知有限,威廉·戈德曼的这一部分其实有着揭秘的性质。
就是现在,我们对于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但读着威廉·戈德曼文字,也依然好奇心重重。 “明星是怎么产生的?”看着这个题目是不是会好奇呢?电影的历史向我们走来。关于我们最早能够听说过的那些明星的故事,作者娓娓道来。比如,作者认为明星有着非常大的偶然性,很多都是一部电影意外的产物。“无一例外的情况,明星是阴差阳错中产生的”。作者列举了很大爆红的明星。
虽然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但看到现在很多非常火的演员经常被诟病演技,还会犯各种错误,这样的说法也是顺理成章的。关于明星耍大牌,也是自古就有之了。这就是明显资金带动下电影市场的必然选择。 明星与电影,电影与编剧,好莱坞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等等,在威廉·戈德曼的笔下形象生动,绘声绘色。 作为编剧,威廉·戈德曼在这样一本就叫《编剧》的书中,对于他自己的编剧工作也有着大量的讲述。他编剧的每一部作品的优缺点,怎样成为一位好的编剧,怎样制作出一部优秀的剧本,剧本的长处、短板,甚至怎样从一部小说到剧本的全过程,作者都有着详细的讲述。对于一个致力于编剧之路的读者,这也是一部最好的借鉴教材。 作为一个星光大道留名的重要编剧,他的这本书《编剧》带我们进入好莱坞电影的世界,进入编剧人生的故事中,带我们见识一个另类的世界。
《编剧》读后感(四):他在好莱坞当编剧的那些年
在看这本书之前是有被它的厚度吓到的,又担心是本很深奥的学术著作,所以翻开书之前鼓足了勇气,但没想到出乎意料的好读,戈德曼的语言轻松易懂、平易近人。
威廉·戈德曼,著名小说家、电影编剧、剧作家,美国流行文学代表人物,好莱坞最成功的编剧和剧本医生之一。他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英语文学系,以小说家的身份成名于20世纪50年代。1963年进入好莱坞写剧本,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电影杰作,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等奖项。
而这本书是作者将他多年来的编剧经验付诸笔下,试图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编剧。
|真实的好莱坞
真实的好莱坞是什么样子?一部电影的制成究竟都有哪些人说了算?最早的明星是如何诞生的?
说来好笑,最早的电影公司正是最害怕“明星”诞生的人,因为他们心知肚明“一旦观众真的开始认可演员,他们可能被迫要付给演员更多的钱。”事实正是如此,你不得不相信,一部电影的掌权者中,明星身处重要地位。
演技重要吗?固然是重要的吧,但流量或许更为重要。就好像改编抄袭剧的剧组,他们真的不知道原著抄袭吗?或许吧,可是那重要吗?能够赚钱才是重要的。
当然除了明星,电影的掌权者还有电影公司高管、导演和制片人。导演这里属实很有趣了,佛曰:不可说?
而一部影片的上映最终也可能与你笔下的剧本相差甚远,如作者所说“如果你毕生的事业就是写作电影剧本的话,你最终是要玷污你的灵魂的。”
|当编剧的日子
作者在学校期间曾选修了一门创造性写作的课程,班里大概12个人,其中11个选这门课的理由都是因为简单,而只有戈德曼是真的想要学习写作,于是其他所有同学都得了B或更好的成绩,只有戈德曼得了C。
我简直哭笑不得,虽然好笑又讽刺,但写作这回事真的就是如此,未来会怎样,谁知道呢?
当然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还详细的讲述了一个剧本该如何写。从开头到结尾,从写作速度到潜台词,例如戈德曼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虎豹小霸王》,他写出这个剧本只用了四周的时间,可他真正的蓄力时间其实达到了八年。我想起莫言的《生死疲劳》,据说他构思用了四十多年,写作只用了四十多天。
事实证明伟大的小说家或许是有共通之处的。
另作者还举例说明了什么样的剧本是能让公司高管看下去的剧本。还有他在创作剧本的这些年遇到的问题。
即使是大师级级别的编剧,也会有面临文思枯竭时刻的危机,也会因为无限次被要求改剧本试试的崩溃,也会有为了过审被大砍特砍而变得面目全非的剧本,也会有觉得自己写的啥也不是而信心全失的时候。
没有一个剧本是可以轻轻松松出现在荧屏之上的,而在写作时,你必须杀死自己所有的宠儿。
|如果需要改编……
我真的强烈安利所有想要改编文学作品的编剧们都来看看这本书,真的,别魔改了,求求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这个故事到底讲的是什么?
——那时间呢?
——是谁讲的这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何地?
——角色们呢?
——改编必须坚持什么?
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好一部作品,那么这些都是需要在意的问题。这本书里甚至举出了篇幅并不算短的例子,仔细程度让我想起了高中时的语文老师。
但比起老师的说教式教学来,戈德曼又更像一位老友,他仿佛是在漫谈中给你讲述故事,但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他几十年的经验传授给你。
希望心有编剧梦的编剧都能成长为一名好编剧。
“之所以我在电影行业浸润二十载之后,还能够保持基本的理智,主要是因为:
最开始我是一名小说家,现在我仍是一名小说家,只不过恰好也写剧本。”
——威廉·戈德曼William Goldman
《编剧》读后感(五):太阳底下无新事,电影内外话经典
在拿到《编剧》这本书之前,我对于《编剧》之名就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书名如同电影名一样,是全书内容与文字气质的精髓,一般编剧相关丛书的书名不是言简意赅就是妙趣有吸引力,比如《故事》,总结了故事要领,核心要素,再细化到电影剧本的运用和技法拆解;比如《救猫咪》则体现了卖座电影所必备的故事结构。再比如《完美编剧成长指南》,则对零基础爱好者及其友好,手把手教你如何将一个想法变成剧本,避开入门者都会经历的坑。
所谓字越少事越大,“编剧”二字高度概括却也想象开阔,一个名词涵盖了这一职业的所有基本面,威廉·戈德曼是否可以做到?另外宣传文案也提到:早在《故事》之前便好莱坞人手一本,成为无数影人的启蒙读物。在真正阅读《编剧》后,我才明白其中缘由。
如果说《故事》是一堂完美的理论研修课,那么《编剧》就是一门职业进修班。
威廉·戈德曼在将近700页的篇幅中,带所有作者进入好莱坞内部运作一探究竟,详述职业生涯发展中经典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拍摄制作里的种种,再到拉片解析自己的经典之作:由西部牛仔布奇·卡西迪的真实传奇经历改编的《虎豹小霸王》;以独生短篇小说改编的《达·芬奇》为支点,讲述由小说改编剧本的思考模型和执行重点,最后以创作交流会内容带出了影视业其他重要职能者的创作观点:美术,剪辑,配乐和导演的真知灼见。
行业状态,奇闻异事,职业真相,个人创作生涯,第一人称干货分享,第三人称视角评价……
如此饱满的内容囊括,为职业编剧和影视爱好者描绘了一个完整的好莱坞群像,的确称得上“高度概括却也想象开阔”。
本书写于1982年初,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已过,《虎豹小霸王》所代表的那一批英雄美女造梦片、西部侠盗动作片已站在了经典好莱坞风格的尾端。80年代随着里根的上台趋于保守主义,亚文化迅速崛起,Geek元素也逐渐蔓延霸占了影视文化,斯皮尔伯格的《ET外星人》和卢卡斯的《星际迷航》就是最卖座之代表。这股旋风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如今的好莱坞A级制作影片,比如漫威和DC电影的原著漫画,在当时都是最受极客们欢迎的作品,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票房顶流。
一方面是影像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从电影工业发展的内部来看,作为编剧这一岗位的境遇,却没有太大的改变。
编剧永远不是电影掌权者;
编剧无法决定出演明星,而因为明星,剧本可能最终呈现完全不同的模样;
在电影最终大卖前,谁都没有谱;
一部电影的成功不能归因于某一个具体的人,但影迷往往不这么认为;
倾注大量心力的剧本不一定能闻名,无心插柳的情况著名编剧都遇到过;
不小心处理好名望的话,创作活力很容易被吞没……
卖座电影是在“好莱坞生态”中产生的,16部电影中,注定会有4部失败,8到9部会表现平平,运气好的话有点娱乐效果,16部电影中只能寄希望于3部能成功……
总而言之,威廉·戈德曼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副光景:“付出即有回报”是最不可能在编剧这行出现的事,编剧也不是一个不断磨练埋头创作就能有所收获的职业,更需要投身行业,与所有创作者站在同一战线,迎接颠簸的夜晚和璀璨的闪光。
至于威廉·戈德曼的电影赏析,不太接受西部风格的影迷们可以选择回顾《危情十日》和《总统班底》,前者塑造了cult片爱好者非常熟悉的癫狂贝茨,是引领一众恐怖悬疑人物塑造的经典形象,后者改编自重大历史事件尼克松“水门事件”是49界奥斯卡大奖的提名大户,可圈可点之处甚多。
在威廉·戈德曼参与编剧的作品中还有一些遗珠佳作,在此推荐:
《巴比龙》1973 (2017年被翻拍,硬汉湖南哥主演)
《亚特兰蒂斯之心》2001(“汉尼拔”老戏骨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
《卓别林》1992 (默片大师传记,小罗伯特唐尼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