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牵“牛鼻子”
在人们的眼中,特别是对于耕作的农民来说,牛是最勤劳的帮手,任劳任怨,从不使性子,温顺可爱急了,就连小孩子也训的它服服帖帖。当然,动物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牛也会闹情绪,但只要你使劲牵着它的鼻子,就会乖乖的跟你走。我很是佩服我们的祖先,用一个铁环穿过牛的鼻子,系上绳子,就俘虏了蹄髈健壮的耕牛,我们知道,牛之所以听话,是因我们抓住了它的软肋,让它会付出痛的代价。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的“牛鼻子”在哪儿呢?
教育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后来人们又与时俱进,把“美、劳”纳入到培养的目标里,于我一个普通的教育者来说,教育的根本就是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竞争,达到“身心”两健。对于学校来说,实现这一目标,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落实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是教师,乃至教育的主阵地,当然它要包含两个课堂---课本知识传授和社会实践。目前,在我们很多的学校基本上没有了社会实践课,即使有,也是形式上的,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实际脱节,大多是通过强记、死背获取的。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我们的管理似乎是面面俱到,正如我们的政治改革一样,哪一方面都想抓好,可都又抓不好,原因是我们没有做我们该做的,各个环节都强调自己的重要性,必然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其实对于教师和学校来说,抓好了课堂就抓住了一切。课堂的好坏,必然反映出教师对于课标的把控是否到位,教材的专研是否透彻,教法的运用是否可行,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否清晰等等,通过对课堂的把控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促使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备课来说,我一直认为是教师的一个自觉行为,是没有必要来督促的,它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在最初的3-5年内必须书写规范、设计合理、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3-5年后,必须把备课备到脑子里,并且有多种教学预案和教学手段,熟识班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接受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而这些都要在课堂上体现,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师的备课就成了一种自觉行动,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师就能自主的合理的来安排自己的时间,去专研教材,吃透教材,把理论知识转化成简洁易懂得语言,结合自身的特点,以最诙谐有趣的方式呈现给自己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最大可能的理解接受,同时,教师也会拿出足够的时间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为课堂教学的完善提供最直接的意见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置于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相长”。过去的时候,好的家具都是卯榫的,卯与榫的对接可谓严实合缝,制作时间一般长些,但使用起来一般不易破损,现在的家具,比如一个凳子,用钉子把凳面与蹬腿钉在一起,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制作,但这样的凳子很容易损坏,回看我们目前的教育不正是这样吗,我们的手段就是像钉钉子一样,把书本知识硬硬的定进每一个孩子的大脑里,不管你接受不接受,这样的课堂能不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吗?这样的课堂我们不去抓,而忙不迭的去查这查那,那不是失去了教学的根本了嘛?我们一直讲规范、讲精细化,说到底就是课堂的规范、课堂的精细化,它是带动学校其他工作的根本,我们把更多的时间还给老师,还给学生,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主动地去研究教材,去研究学生,去提升自己,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实现“教无定类”;另一方面,让学生有足够的社会实践时间,了解老师,了解自己,了解社会,能够举一反三,把空洞的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践能力,让自己的兴趣更广泛,学习的积极性更主动,真正做到“学无定法”,让“教”与“学”达到“卯”与“榫”的紧密融合。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任何工作都要抓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而教育是一项更为特殊的工作,它是思想与思想的对接和提升,所以,不论怎么改革,课堂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教师和学生的主阵地,一切都要回到抓课堂上来,用课堂来促其他工作,这样会更好些。个人观点,与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