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励志网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

分类: 经典文章  时间: 2022-11-15 10:27:11 
点击全文阅读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是一本由沈弘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读后感(一):弱国的背影

这本书拿到手很沉,但其内容更沉,如同龙钟的老人快要支撑不住的衰朽的残躯。这本书再现了一段真实岁月,一段快被时代湮灭的苦难岁月。透过字里行间,透过图像素影,透过列强歧视的眼光,感受着列强践踏下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状态,不由一股悲情溢于心,于心底呼喊着祖国和民族图强自立 ……难得的真实历史读物,难得的国情典藏!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读后感(二):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对于历史的回顾是很重要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也是为什么关于历史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停下来要去了解历史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通过网络收集信息,通过书籍,或者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但在近代,同样有一种关于历史的记录方式值得我们留意——报刊。

最近看了《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汇集了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历史(1891-1911),在我看来,通过报刊记录来还原历史的方式本身就非常的有趣。

一般来讲报刊记录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当日的内容往往仅发生在当天,对于当时的人来讲,也可能会很快的忘记几天前发生的事情。但当我们从现在的角度去回望那时的事情,会发现当时的小事在现在看来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这种日报的形式,使得它的内容往往是比较可靠的。

具体到这本书的内容,描述的是晚清中国的这一段历史,包括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的经历,奉天大战,远东事件等等。书中收录了一百三十多幅原刊绝版彩色石印版画,这些版画向我们还原了一个又一个非常接近于现实的场景,非常的有震撼力。

义和团早期又称义和拳,义和团运动(亦称拳乱)是19世纪末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一场农民运动,其斗争的矛头不仅针对在华的所有外国人,而且也针对接受洋教的中国基督徒,其结果就是它不仅招来了八国联军的严厉镇压,同时也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在1900年6月24日,《小日报》对于义和团的情况有比较详细的描述,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不好看的报道来更加的了解这个组织,也可以从历史的眼光上给予更加客观公正的判断。

在日报中还提到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等人的故事,因为清末是国家灾难深重的一段时期,禧太后也被很多人视为国家内部的罪魁祸首。光绪皇帝突然暴毙的事情,经过后来的检验验证,证明确实是慈禧太后下的毒,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心性,我个人是非常不认同她的所作所为的。而报刊上的记载则显得更加客观,报刊在很多时候是要传递已知的事实,而没有太多个人的情感。

1898年,戊戊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慈禧痛定思痛,实行清末新政改革。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作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在仪鸾殿去世,葬于清东陵。

这本书是非常珍贵的,非常厚重的,一方面它客观的记录了历史,用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还原了历史,让我们对这段晚清故事有了更加多的了解,另外一方面,这本书中收录的版画犹如一件又一件珍贵的画作流传下来。

正如一位读者所说,这些版画以西方视角呈现世纪之交的中国政变,填补中国早期影像史中缺失的记录,弥补近代中国印刷史与出版史上未曾经历彩色石印版画时代的空白。

对于近代历史感兴趣的,对于版画作品感兴趣,以及对于报刊记录感兴趣的人来讲,这本书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读后感(三):在悲惨中吸收教训,看向前方

历史总是身披薄雾,若隐若现勾着我们的心。那些薄雾遮掩下的历史,散发着一股神秘的幽香,促使我们翻过一本本典籍、从一件件历经时间沉积的文物上,发现蛛丝马迹,来揭开历史的隐秘。

未知的未来让我们惧怕,已发生过但被埋藏的历史让我们心生敬畏却又好奇不止。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这本书聚焦于晚清时期1891年-1911年20年间,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历史事件,以法国人的视角报道出来,并附上法国风格的彩色绘画。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加上绘画的表现,非常具有现场感,对读者产生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以何种心态来读这本书?

读这本书时,心情是沉重的。我们从历史书上读来的晚清,是屈辱的,让人怒其不争且心怀不甘。耻辱于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赔款,也敬佩于那些用于反抗的英勇人士,不甘于各类起义事件的失败,却也对其无可奈何(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义和团运动,他们的失败都脱离不了本身阶级的局限性)。

翻开《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的第一页,心情就很沉重。左侧为各大历史事件报道,右侧为一幅《中国的大屠杀-纵火》彩画,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悲惨事件之一。

开局的第一幅图也定下了整本书的基调,其中不乏大量的悲惨事件,比如中国的革命运动、饥荒当重大历史事件,其中也有一下关于近代风俗和景物的描绘,比如153页的《有一种恶习》。

这本书可以作为研究晚清历史的史料之一,而且这是从外国人的视角提供的第一手史料。对于民俗学家来说,可以研究晚清时期各个阶级人们的风俗文化演变,还可以研究当时的服饰演变史。

作为一个野生三坑爱好者,在第11页《朝鲜事件-一艘清军水师军团被日军击沉》的画中,竟然发现晚清时期水军所穿水手服的服装样式,和我们现今穿的水手服一样!

在画作上,《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的美学价值也不容忽视。全书一共收录了100多幅彩色绘画,这些画作对色彩极为敏感,聚焦于各式各样的角色,描绘了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其中不乏底层社会的描写。

法国人的《小日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艺术性、文学性、美学性,但如果把它当做是一个史料来研究,也要再三斟酌。

正如序言中所说,法国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绘似乎比英国人夸张,尤其清兵的形象就总体而言在此书中显得丑陋。

这一点,除了清兵的形象,我们也可以从一些人物肖像的画作中看出,比如25页,李鸿章的画像,矮小,身体比例失调满手的长指甲,在画僵尸嘛[笑哭],长指甲也在许多晚清大臣的画作上出现过多次...

尽信书不如无书,史料也是一样,尤其是书籍记录这一类,哪怕是圣人也无法避免在史料记载中及其公正,更不要说时事新闻报道(有的直接是针砭时弊呀)。

至此,也不能离开这些画作的创作背景,中国的时代背景以及法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等等。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读后感(四):横看成岭侧成峰,1891-1911,法国人眼中的中国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庐山中。 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正是我读完这本《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之后的感觉。

要想充分了解一件事物,多角度多侧面多看一看,总是不错的。一个人如此,一个时代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 老照片权威研究学者沈鸿教授用10年时光整理编译的这一本彩色石印版画集锦,让我们可以跳出我们自己的常用视角,换个角度来观察中国。 《小日报》是世界上第1份日销过百万的报纸,用彩色石印版画报道新闻,是他的一大特色。本书所选择的130多张作品,大多出自当时《小日报》报纸的实时报道,这些版画至少给我们带来三方面的收获: 第一是从法国人眼中,重新观察那个时代,拂去历史的尘埃,让我们看到某些历史的真相。 第二是了解当时的清王朝在国际社会中的印象,真切地感受那个时代的弱外交,从而对这百年间,我们中国的巨大进步充满敬意,激发读者的爱国主义热情。 第三当然是可以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作品,得到美的享受。 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些作品吧。

首先隆重推出的是那些对中外交流的真实记录。比如23页、25页,绘画的对象就是我国外交史上的里程碑李鸿章,这个在中国史书中评价不一的李大人,是当时法国人在自己本土见到的最高级别的中国人,法国人以“法国的贵宾”称之,版画有新闻照片的感觉,《小日报》发表的一张颇为威严,设色古朴(23页),而发表于当时法国时尚杂志《名利场》的一张,则在细节处彰显了淘气,我们这位李大人的手,留着长而弯曲的指甲,画家还特意让他的手持张开状,大概当年中国人的长指甲给法国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吧。

接着,我们推出的是新闻漫画。27页那张命名为《国王和……皇帝们的蛋糕》,能让我们看到当时中国皇帝,眼睁睁地看着列强瓜分我们领土的无奈之状。这一张感觉可以和历史书上的那一张《时局图》有异曲同工之妙,讽刺性极强。 然后我们推出的就是,画面看起来与中国毫无关系,但是发生地全都在中国的纠纷和事件。

例如91页,华伦将军在上海检阅法国军队;109页,在中国的皇陵附近驻扎的法国军队;143页,在天津德军和英国锡克族士兵之间的冲突;这些画面中都没有中国人的影子,可是这些事件发生的地点让我们非常痛心,我们的国土,别的国家的军队在这里,如入无人之地,当时的中国有多么的弱小,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

最后我们特别推出一张,241页《中国的第一架飞机》,说来很惭愧,我对咱们中国第1架飞机的制造者冯如一无所知,感觉我们的教科书里亏待了这位先驱者。补了个课。

猜你喜欢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