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孤独读后感锦集
《论孤独》是一本由胡赳赳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孤独》读后感(一):《论孤独》论的不止是孤独
开篇以优雅的古风文笔书写“书信五通”开启诗人和艺术家的约定对话。
内篇,作者从哲学家的观点“孤独是生存的本质”开始探讨,逐渐深入对孤独的理解与剖析,很多现代人不具备独处的能力,而人只有回归独处,自我才逐步完整,因为人需要静下来思考,进而去发现、调整和修复自己。孤独,是凝聚力量的源泉。
作者对世界、社会有深刻的理解,并对相关事实阐述到位和准确地总结出其中的真谛:教育的本质是建立起文化自信。生命的本质是人格完善。
然而当今属实存在本末颠倒的问题,教育重灌输,而忽略孩子身心容量和发育过程,没有格局和系统的搭建,那么所谓的灌输要么搅合成了浆糊,要么只是会让孩子化作器物之中的一个无思想的零部件。内篇的讨论,引发读者思考和与作者的诸多共鸣。
外篇,关于知识分子的探讨也是极具价值,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还有作家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作者的思想随笔,读者心掀思潮。
《论孤独》读后感(二):孤独是我们最后的尊严
昨日半下午,陪沪上一位大佬,驱车至富阳山中,探望隐居于此的老兄弟。从繁华喧闹的西溪,穿过几座隧洞,都市渐渐远离,前面除了山,还是山。繁华落尽,空旷寂寥。
隐居者跟我俩是大学师兄弟,缘分从上个世纪延续而来,他此前曾在京城某国家级媒体担纲主笔,才华横溢。而今甘心栖居在远离烟火的山中,沪上兄弟问,你晚上怎么过?他一愣,脱口而出:这里还需要分白天和晚上么?
这是孤独者的自白。
晚上回来,收到胡赳赳兄的新书,心里有一种被语言击中的尖锐痛感。
媒体黄金一代的老哥们,大都是孤独的。他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与这个快速功利化的时代格格不入,我熟悉的很多朋友,名校毕业,学富五车,人到中年,或隐于市,或隐于野,寂寂无名,在书斋与思想的世界里游荡。很显然,无法与现实世界对话,孤独是我们最后的尊严。
那么,在保持这份尊严上,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赳赳的新书《论孤独》,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好的可参照的读本。他的论述,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内心的斑斓。王阳明在《答人问良知二首》曰:“知得良知却是谁?自家痛痒自家知。”自己的痛痒,别人即使知道,因为不能身受,所以无法感同。那么,我们就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我很欣赏赳赳在新书中的一些论定,如,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糟粕,但至少有两点值得独处者思考:一个是慎独,一个是主静。前者,集大成者曾文正公在家书中有颇多阐述,后者,出自《礼记》,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毫无疑问,这是一份“独处者的宝典”。
从美国访学回来,赳赳曾来杭州跟我短聚过,此后,很长时间,圈子里没有他的发言,更无动态。读完新书,才猛然发觉,他已经走到一条深邃的新路上去了,再不是早期那个诗人、媒体人的赳赳,从前,他组织饭局,高朋满座,跨界而行。在京城时,他时不时拉我去跟哪位导演,或者摇滚老炮儿喝酒,我跟崔健乐队主唱喝,跟李健喝,跟叶蓓喝…最后发现,跟他喝酒的每个人,都无比真性情,我都十分喜欢,“人以群分”这句话,简直就是他的写照。
他不仅交游甚广,阅读涉猎更是惊人,从宗教到哲学,从诗歌到戏剧,你完全想不到他出身医科的背景。多年前,我因为家里亲人离去心情极其压抑,他推荐我看《西藏生死书》、《正见》、《尔雅台答问》、《人间是剧场》,引导我走出晦暗时刻。
而今,他融汇了学理、经验、才思,在智识的高地上浅唱低吟,完全换了一个人,几年的孤独向隅,他变了。在前面20年,他跟我们分享世界的新奇和发现,他的观察视野是外化的,是我在《小镇青年胡赳赳》里描述的一个外省人对巴黎的呐喊。而如今,他分明在重新出发,以内观来坦诚地跟世界谈谈,他关于独处的心得,对孤独的理解,尤其适合当下知识分子,如何平衡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静下心来,反躬自省,然后有所为,有所不为。
很显然,赳赳身上,烙印着很浓厚的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这是当下知识分子普遍缺乏的,这个庞大的群体,要么投身利益,要么选择逃避,始终缺乏一个积极的、“主静”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思索。
坦率说,《论孤独》有王阳明心学的影子,王守仁谓“致良知”,他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强调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赳赳关于独处的哲学思考,源头即在此。但“知行合一”上,赳赳无疑有了创新表述。他认为,在当下,独处时不应该被手机羁绊,要通过创作来与未知世界对话。
手机是有形的束缚,而虚度是无形的。每一种孤独,都有它内在的表述与逻辑,无法批评。《论孤独》是以一种积极入世的心态来观内心,从而理化万物,仔细读来应受益匪浅。
这本书,我第一个要分享的对象,自然是那位山中的老兄,他在茶与禅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放浪形骸,那天他毫无表情地说:我可能活不长了。很显然,他在独处中,走进了一条幽暗的隧道。唯一能拯救的,是那句古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真正领会到的朋友,是赳赳。
2021年10月13日于西溪
詹正凯
《论孤独》读后感(三):《论孤独》语句摘抄
“把自己对立于天地,自己与天地都是孤独的;把自己同于天地,自己与天地都是盈满而自在的。”
“如果人的边界是开放性的,未来完全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那么关于人的定义,关于人类的几个分期,都将得到重述。人或许和“人造人”“人造机器人”“机器造人”“机器造机器人”的意识和身体会叠加,“混合人”成为世界的霸主,意识仍然和现象世界漂浮与碰撞,出来一个更加瑰丽和灿烂的文明。 那时,我们就进入了博物馆,成为影像或标本,那时的人们充满同情地看着我们,一方面为我们的工业文明或手工工艺而惊讶,另一方面又为我们落后的生产力和统治方式而遗憾。” “大多数人一辈子做两件事:拼命去赚钱;再舍钱去换命。” “当今人的可怜,在我看来是缺少闲暇。因此也缺这一份“积精全神”的气慨。日日间在奔走耗散,缺觉者多、疲惫者多,而以逸待劳者少。生活中多么缺少这份“逸气”呵,逸者拥有闲暇,只有闲暇,才能现出自然生长的状态,不为人工所干预。也只有闲暇,生命才现出本然之姿,其智力和好恶,也全然展现。不造作,不走作。我们拥有的闲暇太少,以至于成为机器一样的人。只算计功利,在乎效率,而忽视本性和天趣。 现代人的“事功”,使大自然的“熵增”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状元有很多个,你能记住的、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有几个呢?贵族中产也有很多个,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又有几个呢? 假如所有逻辑建立在现世功名上,建立在让别人艳羡上,这样的人,不过是虚弱的。 贝多芬见公爵而不拜:“公爵有很多个,贝多芬只有一个。” 因为他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一个建立起文化自信的人,其人格的力量也强大起来,不再受外在之惑,不再五蕴内炽。 因此,教育的本质是建立起文化自信。生命的本质是人格完善。 舍此,皆是舍本求末。阶层动力学因此可笑。”
“如无时时提撕自省,则是呆子。”
“何为人生?大问题。大智慧。非空泛可一诸带过。何为天命?何为朝闻夕死?何为偏性?何为习气?为何道德只可自律,功利则可推广?何为性命之性?读书何为?世人所病,非遇痛处,不觅其症。不痛即忘,故阳明白“特志如心痛”。 目下诸多网文夸大阶层对教育的影响,人为制造一种浮躁的气氛。 生命的本质究其实不是走向阶层上升通道。这是外在的、形式上的追求。教育的本质也不是让人进入精英阶层,这是浮浅的、不动脑筋的附会。”
《论孤独》读后感(四):《论孤独》语句摘抄
“把自己对立于天地,自己与天地都是孤独的;把自己同于天地,自己与天地都是盈满而自在的。”
“如果人的边界是开放性的,未来完全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那么关于人的定义,关于人类的几个分期,都将得到重述。人或许和“人造人”“人造机器人”“机器造人”“机器造机器人”的意识和身体会叠加,“混合人”成为世界的霸主,意识仍然和现象世界漂浮与碰撞,出来一个更加瑰丽和灿烂的文明。 那时,我们就进入了博物馆,成为影像或标本,那时的人们充满同情地看着我们,一方面为我们的工业文明或手工工艺而惊讶,另一方面又为我们落后的生产力和统治方式而遗憾。” “大多数人一辈子做两件事:拼命去赚钱;再舍钱去换命。” “当今人的可怜,在我看来是缺少闲暇。因此也缺这一份“积精全神”的气慨。日日间在奔走耗散,缺觉者多、疲惫者多,而以逸待劳者少。生活中多么缺少这份“逸气”呵,逸者拥有闲暇,只有闲暇,才能现出自然生长的状态,不为人工所干预。也只有闲暇,生命才现出本然之姿,其智力和好恶,也全然展现。不造作,不走作。我们拥有的闲暇太少,以至于成为机器一样的人。只算计功利,在乎效率,而忽视本性和天趣。 现代人的“事功”,使大自然的“熵增”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状元有很多个,你能记住的、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有几个呢?贵族中产也有很多个,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又有几个呢? 假如所有逻辑建立在现世功名上,建立在让别人艳羡上,这样的人,不过是虚弱的。 贝多芬见公爵而不拜:“公爵有很多个,贝多芬只有一个。” 因为他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一个建立起文化自信的人,其人格的力量也强大起来,不再受外在之惑,不再五蕴内炽。 因此,教育的本质是建立起文化自信。生命的本质是人格完善。 舍此,皆是舍本求末。阶层动力学因此可笑。”
“如无时时提撕自省,则是呆子。”
“何为人生?大问题。大智慧。非空泛可一诸带过。何为天命?何为朝闻夕死?何为偏性?何为习气?为何道德只可自律,功利则可推广?何为性命之性?读书何为?世人所病,非遇痛处,不觅其症。不痛即忘,故阳明白“特志如心痛”。 目下诸多网文夸大阶层对教育的影响,人为制造一种浮躁的气氛。 生命的本质究其实不是走向阶层上升通道。这是外在的、形式上的追求。教育的本质也不是让人进入精英阶层,这是浮浅的、不动脑筋的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