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励志网

亡明讲史读后感100字

分类: 经典文章  时间: 2022-07-11 07:00:12 
点击全文阅读

亡明讲史读后感100字

《亡明讲史》是一本由台静农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6.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亡明讲史》读后感(一):天崩地解下的人物众相 读《亡明讲史》书后

本书是一部历史小说,时间段自然如同书名所显示的是在明末清初这段天崩地解的时期。作者以说书人的口吻把亡明这段充满戾气,杀戮的历史娓娓道来。本书分为两部分,事件的发生场所也在北京和南京这两个不光在明末,而且在民国也具有一定意义的城市进行。前半部分从崇祯帝殉国一直讲到李自成为吴三桂所败,东国进驻北京。后半部分则从福王立国金陵到南京为清军所破。这一南一北两座城市的命运不能不使人想到三百年后的民国,而这也是本书写作后一直无法出版的原因,因为其太容易被人看作是一部zz隐喻性的讽刺文章了。而台先生本身就饱受这一点导致的牢狱之灾,自然不能不有所忌讳。

无奈的皇帝 作为一位第一位出场的人物,崇祯帝自然为人所注意,作者并未先进行形象描写,而是从吃素这一件小事出发, 写出了崇祯帝面临的无奈,焦虑和愤懑。其中和长公主的互动令人看到了帝王家少见的亲情。不愿其出嫁的原因则是因为:等一年罢,流寇平了,才办罢,我不愿我的公主草草下嫁。可是长公主的婚期等不到了呀,因为李自成已经到了北京城外了。而最终在宫城沦陷后,一剑砍断了公主左臂(莫名和九难师太联动了)。而最终自缢煤山时,诏书里的一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实在令人看到了一位帝王的心酸和无奈。

自私的皇亲 作为皇帝的国亲,在反贼围城之际,按理说应该是毁家纾难,可是皇后的父亲周国亲却象征性的捐了一万两作为意思。颇为滑稽的是在城破后,被李自成手下的刘宗敏用夹棍一夹,却供出了七十万两白花花的东西。

胡来的将军 而冲关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则是一爱美人胜过江山的将军了。面对父亲的劝降,本就已经愿意归顺李自成了(国破家亡,儿自当以死报,今吾父谆谆以孝字督责,儿不得不勉遵严命。谨慎待罪侯旨处理,即请吾父上奏新主)。但一听其新纳的小妾陈娘子为李自成所纳,愤然撕毁前约了(大丈夫不能保其室家,还有什么面目生存在世间....烦你回去向老总兵说,他不能尽忠于国,我也不能尽孝于家了)

忘本的书生 作为崇祯钦点的状元,并被擢升为宰相,按理说魏德藻应该是以死报国的,但是其在崇祯殉国后,却领袖群臣给李自成下拜,而且在被质问你为何不能辅弼崇祯,从而断送崇祯的天下时,其答语实在无甚良心(罪臣本是书生,不谙政事,又兼先帝无道,所以亡了天下),简直比王衍还无耻。

无良的贰臣 北京的贰臣们想的是:我们做官的不能没有官做,做皇帝的自然也少不了臣子,新皇帝是马上得天下,他左右那里有现成的文武百官?五府六部,事情多得很,少不了我们的。这段心理独白虽是明末人的想法,也未尝不能看做是日伪时期不少出仕伪政府的心路历程。而南京的贰臣们则更加各显神通了。文坛宗主钱谦益不但文章做的好且为人也忠,投降之后,还向着高帝庙拜上四拜。且向多铎建议说什么“吴下民风柔软,飞檄可定,无烦用兵”。而忻城伯赵之龙则献城邀功,还说出去什么“不然,还不是你们百姓遭殃,我们做官的怕什么,正是为着你们呀!”

拼命的反贼 高杰本是李自成手下的反贼,后投降明朝,虽然在前期嚣张跋扈,但为史可法所折服,北上防河,可惜为人所害。按照作者的想法,这位老粗,简单,感情用事,心眼不多,才能为国家拼命,反观其他二镇自然是读过书的,但比老粗还残忍,如刘泽清合着犯人的脑子心肝喝酒作诗。而遇到清军,则如兔子见虎,拔腿走人。实在荒唐。

可怜的小人物 这样的人物书中比比皆是,最令人印象深刻就是一个乞丐在看完赵之龙的告示后,冷笑道:好个大明忠臣。拿起一块煤炭,在桥上题诗: 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 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 随即身子往桥下一纵,流水无情,立即将他淹没了。这何尝不是大时代下小人物们的缩影和命运呢?

《亡明讲史》读后感(二):亡明讲史——不仅仅只是讲历史

这本书正如书名所提到的,讲的就是亡明那段历史。作者以说书人的形式讲述这段从李自成入关以前至崇祯帝自缢再一直到南京降清这段历史。熟悉这段历史的其实都可以看出来,作者所写和所引用的很多都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甚至文章当中的许多片段都是原原本本的照搬过来的,所以这本书可以说就是讲历史的。我们看这部作品不能单独只看这个文章,一定要结合台静农创作的历史背景来探讨,把这部作品放在台静农的整个创造生涯中来了解。

这个封面真的漂亮

这本书成书于80年前的抗战时期,而且因为种种原因作者最终放弃了将此书出版的计划。其实看完这本书大部分人应该都能感受到,这本书的一大看点就是这部作品的讽刺意味十足。其实作者就是将明朝末期的这些不抵抗和内斗,比做当时的国民政府。因为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是因为采取不抵抗政策和“安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导致了我国大面积的领土沦陷,人民遭受了极大的伤害。

书中的人物刘泽清是作为“读书人”出现的,但是正因为“读书人”的身份,所以刘泽清显得特别的趋炎附势,哪边赢的几率大就投降哪边,最终也还是因为他的反复无常被清军绞死,与高杰、黄得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后两位是草莽出身,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还能够为国家拼命。讽刺了当时某些“读书人”的趋炎附势。

这本书的后面有提到台静农曾两次被捕入狱,所以可能是因为考虑到自己的前途和对自己生命的安危,最终没有将这份手稿出版。造化弄人的是最后台静农去了台湾,并且一直留在台湾直至去世,这份作品的也一直没有被发现。直到机缘巧合,我们才能看到这部作品的全貌。虽然因为字迹等问题正文中有许多的文字是没有的,但是这并不影响正常的阅读。

这本书的另一大看点就是作者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整体的文风偏“滑稽”,在正文开始时的周国丈,让筹钱保卫国家的时候,扭扭捏捏的说能勉强凑一万,最后清军入城强制搜刮出来了足足70万,真是可笑可笑。全书唯一从头到尾的正面人物就是悲剧英雄史可法,可见作者对于史可法的赞赏之情。

整体看下来还是不错的,但是我觉得这本书政治意义可能要大于文学意义,看一下还是挺不错的,作为台静农的最后一部小说,如果单单只看这一本书而不去看其他作品,就有可能少很多的乐趣。

《亡明讲史》读后感(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历代皇帝,有朕这样的臣子么?”——《亡明讲史》当知道台静农撰写《亡明讲史》时,正处在抗战时期四川大后方,这本书在手中不禁沉了沉。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强调不但胜利要立于主动地位,退却也要立于主动地位。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上清寺新址开始办公,军政中心由南京转移至大后方。12月13日,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的事无需多言。此处试图强调,“迁都开始办公”与南京沦陷的先后顺序,与两者之间存在的时间差。

这一段历史在《亡明讲史》中,似有迹可循:

“轻逃”,格外刺眼。

根据廖肇亨考究,《亡明讲史》写于1940年,那时台静农已随千万难民一同到四川大后方避难。1940年,也如廖肇亨与郑雅尹所言,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希望与绝望同为虚幻,心情更多是无奈。以史为鉴、借古喻今是那时文人针砭时政的常用手法,台静农此时执笔写下《亡明讲史》,必然不是单纯“讲史”。

顾名思义,《亡明讲史》讲述的是晚明清初政权更迭最混乱的时期,明廷上下、闯王乃至南明福王与效忠于他的武将们一众人等围绕亡朝、夺权、复国、建国所发生的历史。该书虽以小说叙事,所用材料却是实打实的史料文献,除了少部分在史实基础上改写,基本忠于历史事实。这一方面看,《亡明讲史》是史稿。但有趣之处不在此,而在于,《亡明讲史》也是小说,还带有台静农的评议,它虽讲述为人所知的明末史事,却让人看到严肃历史背后的各种滑稽与荒唐;它明明讲述的是明末清初的历史,却能让人看出抗战时期中国的模样。既是历史又是小说,真实与虚构的交融,让该书第一位读者陈独秀认为,台静农应该给这本书摆准一个位置(陈倾向于历史),而不是如此“模棱两可”。

《亡明讲史》出版前,台静农曾拟过几个名字,如“晚明讲史”“明亡讲史稿”等,全书看,其实“亡明讲史”最适合。在这本书中,明朝灭亡的原因不再如常规书写版本那样,罪只在崇祯皇帝,或者入关清军有多强,而是说明内部人为因素,才是导致国破家亡的根本。若是外人因素,“灭明”更为准确,如此所见,“亡”在此,无疑为动词,也强调明朝内部人的作用。

简要地把全书提及人物进行分类,主要为四类:皇帝或称王者、宦官、文人与武人。皇帝或称王者主要有三:崇祯、闯王李自成、福王(南明宏光皇帝),三者人物在书中的形象鲜明,面对百官、国亡时的情境,能形成突出的对比。崇祯皇帝在王朝面临威胁时,曾试图通过宦官说服官员的方式,希望各位献银助军,保卫皇宫与朝廷,怎知大官们一心抱着必定换朝的判断,也认为自己不过是官,流水的天子需要铁打的朝臣,无论如何都不愿多献出几个钱财。还有宦官主动开城门的。崇祯皇帝自知孤立无援,最终自挂海棠树。明朝灭亡,仅用了两天。

文官与宦官见到李自成时,都嚷着“知天命”,争相为其效力。李自成便要求诸位献出金银,不过李自成非崇祯皇帝,他直接使用强硬手段,下面的人也乐意助其之力,同样短短两天,“拷夹百官”竟然夹出了一千多万银子。如果这些银子用在崇祯皇帝抵御外敌上,哪里还有明朝灭亡一事?

李自成在书中也难成大事。起初一人当前,万夫开城门的样子,最终还是为了陈圆圆而激怒了吴三桂,让其放清兵入关。在此清兵完全只是坐享其利的渔人,旁观李吴相争。这边厢闯王溃败而逃,南明在南京建权。福王终日沉迷酒色,为人傀儡,最让人印象深刻之事,是上述提到的“轻逃”,如此轻易放弃南京,无异于放弃政权。以黄得功之言,若福王死守南京,忠臣们尚可继续拼死抵抗,如今这般轻易退缩,十分打击士气。

宦官在其中始终扮演着奸角,无需多加解析。重点在于,书中文官武将两类人,完全展现了国未亡人心已亡的嘴脸,贪生怕死、自私与虚伪的一面暴露无遗。书中虽刻画了一个试图力挽狂澜的史可法,在乱世与人性丧失面前,一身正气竟显得尴尬可笑。

台静农不断在书中显眼处提到“南京”,除了福王轻逃,又提到傀儡皇帝,放置抗战时期,仿佛在暗示其中有溥仪与国民政府。书中提到“军阀”“公馆”“知识分子”“汉奸”等民国时期的词汇,或许正是让读者不禁想到抗战时的中国的原因——除了国民政府,积极妥协投降李自成或清军的文人,似乎指代汪精卫的伪政权。由于《亡明讲史》始终以明史为主,不能轻易对号入座,以为谁是谁的原型。

在此想为书中将清军拟作日军的用法做一番啰嗦的解释。满人最终取代明朝汉人,建立新的政权,在当时国人看来,无异于外族入侵,特别是削发、着装等等的强制性改变,还有早期满汉不得通婚等规定,都是汉民仇恨满族,二者矛盾加深的因素。台静农在书中所提,清军的“扬州十日”,无异于今日(抗战时期)的南京(南京大屠杀),直言二者之相同。

其实早在《亡明讲史》书稿完成前,台静农就以明朝、日军与清三者写过文章,即《谈倭寇底(的)直系子孙》,于1939年发表在《抗战文艺》上。这篇文章直斥林房雄(后藤寿夫)身为从军中国的文学作家,竟大言不惭为日军侵华正名,不但宣称南中国在明朝时就是日本根据地(子孙发源地),还把屠杀侵略当作“日本民族的活力”。不仅如此,台静农也指出,某些真正流淌着中华民族血液的子孙,也在“发国难财”,做“国难官”,“甚至妄想取消英勇的抗战,以及具有血腥的笔墨,打算逃难到卐字的摇篮里”。此处,恰恰与《亡明讲史》中的急于亡国的文武人相互观照。

当人性总是展现它趋同的一面时,时空也随之交叠。明末清初如此,抗战胶着期如此,如今若把“新冠”当作另类的“外敌”来看,似乎也无太多差别。台静农讲明末清初那段历史,讲的无非是,危机当前,最考验人性。

《亡明讲史》读后感(四):一曲亡明悲歌,见天见地见众生

“朕非亡国之君,然事事皆亡国之事。”—— 末帝崇祯

在看台静农先生的这本《亡明讲史》时,一页页翻过,心里头的感慨是:大明朝的气数是真的尽了。

曾经这也是个威武雄壮的朝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成祖朱棣携着一个王朝如日中天的气概,说出了这句雷霆万钧的话。迁都城至燕京(北京),以一个国都为限将游牧民族拦在了背后,一扫前一个汉人政权南宋苟且一隅的委屈萎靡之气,自此开启了大明王朝300年的盛世,不是不豪气冲天、振奋人心的。

但也就280年,怎么到崇祯就亡国了呢?到底是脱不出300年国运的兴衰罔替,还是明王朝自身出了问题,《亡明讲史》这首最后的悲歌或许可以揭开浩瀚历史中的某一个侧面。

“明之亡,实亡于万历。”这句话大家估计都熟,但是人们有时却忽略了一个信息点,那就是包括不上朝的万历以及万历前前后后各代皇帝,他们有个共同处:皇帝玩乐时,背后都有强有力的主政的内阁在运转。国计民生是没有放下的。

等万历过了,万历儿子——即崇祯的爹短暂的上去了又过了,终于到了崇祯的哥哥上位了——那个沉迷于木匠活的温和皇帝。他做的东西实在是巧夺天工,这人点了艺术技能点却生在帝王家,不是不可怜。

但是,自他一朝却打破了明朝文人主政的惯例,他点了魏忠贤上位。自此内阁不举,阉党当道。学而优则仕的文人被赶下了国家上层的舞台,目不识丁的魏忠贤带领着阉子阉孙入主朝堂。朱明气数尽了。

崇祯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在位七年也去了,留给他一个对内“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对外后金王朝虎视眈眈、亟待南下的内外交困的局面。江山破败,国之将倾。

十八岁的崇祯即位了。

“白云犹似汉时秋。”

而朱明却不是曾经御极亚洲的那个朱明了。

公元1616年,明朝连带藩属国共十几万人与努尔哈赤的一万兵马在萨尔浒大战而败。败的不止这场战争,更败了大明朝在亚洲的名声。这场力量悬殊、以寡敌众的战争托起了后金这颗崭新的政权明星。更使大明王朝堕下神坛。

及待崇祯即位。第二年,努尔哈赤主动出击,带着他的十万大军一路南下,挥师汉地。

如此境况,崇祯如何自处?

是个好皇帝的。夙夜勤政、坐息难安、打掉阉党、提拔文臣、问计于堂,以至于在位十七年,内阁成员先后多达50多人。是慌了,也是实在没办法了。

囿于帑藏空虚,又在努尔哈赤挥师南下的这一年砍去了全国百分之30的驿递系统,这个改动仿佛充满了命运般的恶意嘲弄,一个驿卒因为裁减驿站下岗了,他的名字叫李自成。

最终的结局大家也知道了。闯王李自成成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亡明讲史》中是这样描写的:“时天方曙亮,内城各门洞开,闯军正疯狂入城,炮声疏稀,火光已少,惟喊哭之声,有如海啸。遥见宫中树木新叶正发,晨光中已能辨出油绿的柳色,皇帝不禁心酸,霎时间过去十六年中的一切,都一一的呈现在面前,忽又一片漆黑,一切都不见了,只有漆黑。”

最终,崇祯吊死在了煤山的那棵树上,一国之君的去时,陪伴在侧的只有一个老太监王承恩。

三百年的大明朝,亡了。

大明的皇帝自尽了。

大明的皇子流亡了,听到至亲最后的话是“来生不在帝王家”。

大明的公主本要嫁了却国破了,被断一臂。

大明的皇后宫妃们死了。

大明的臣子们却跪了,迫不及待的跪在了闯王的面前,极尽龌龊之事,宰相魏藻德为向新主子表忠心而诋毁旧主崇祯,闯王心腹都听不下去,勃然大怒:“你以书生点了状元,不等三年做到宰相,崇祯那一点亏你,你骂他无道,给我打这没良心的嘴巴!”

崇祯在时请朝臣援手出资助国,无人理会他,如今国破了闯王一方上了刑罚,两天就从群臣手中扣出了一千多万两银子。覆巢之下无完卵。

闯王坐上了崇祯的宝座,下面跪了黑压压的一大片。

明臣子的脊梁骨,同着崇祯朝的湮灭,一起殉了这大明。

闯王入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既无格局又无天命。闯王走了,后金来了。

当初努尔哈赤的十万大军,一路南下,本不能如此势如破竹,奈何明朝倒戈的军队竟有百万之数,以小擎大,一路从后金变成了大清朝,如今这天下是满人的天下了。

在这如火如荼的局面下,崇祯帝薨的同年,南明悄悄地立了。

以往正史中,南明是长期被忽略的一个存在,南明第一任皇帝弘光帝只短短的一年之期便被清军俘了,就是这短命皇帝朱由崧正是《亡明讲史》本书下半部分的主角,台静农先生围绕这傀儡,写尽了末世忠臣良将和佞臣庸将的百态。

那忠的战死了,那奸的投敌了。大清朝开始了它的篇章,只一个脏兮兮的乞丐还留在了大明,他看着大街上清廷的安民告示,“不觉长叹一声,随着冷笑道,’好个大明忠臣!’忽然拿了一块煤炭,在桥上题起诗来:

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

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

这乞丐题了诗,身子往桥下一纵,流水无情,立即将他淹没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多少英雄人物。

彼时台静农先生著此小说时,陈独秀看罢觉得可惜,觉得先生应该小说改写为史,但先生最后终是以一种戏谑、轻浮的笔触写了此篇沉重的末代悲歌。

这要和台先生彼时彼地的处境和心境连通来看待,不过《亡明讲史》一书中两篇附录、序和后记已将前因后果交代详细,在此不赘叙。

多亏先生最后终是小说笔法结了此篇,于历史尘封处悄悄打开了一丝缝隙,将沉重的故事四两拨千斤的道来。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猜你喜欢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