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爱情最容易分手?
1
去年冬天,下班回家时,我在小区花坛里看到一只冻得发抖的流浪猫。
我走近它时,它明显有些害怕,但已经没有力气跑开了。
我一直很喜欢猫,心想这也是缘分吧,如果我不收养它,可能它都撑不过今晚,于是就把它带回了家。
好吃好喝地伺候了它几天后,它果然恢复了活力,满屋子上蹿下跳。
可是,我发现它一点都不亲人,只要我想靠近它,它就迅速跑开,然后用警惕的眼神看着我。
但我反而更加怜惜它,我想,一定是因为流浪时被伤害过,度过了太多辛苦的日子,才会这么小心翼翼地活着吧?
所以我一直细心地照料它,每天下班都陪它玩,想让它过得好一点。
代价就是3针狂犬疫苗,和手上腿上无数道抓痕。
经过半年的努力,它终于信任了我,不再对我发出“嘶嘶”的吼声,在我撸它的时候还会发出轻柔的呼噜声。
我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
公司发奖金的那天,我特地买了很贵的猫罐头,想给它一个惊喜。
它果然很喜欢,看着它吃得那么开心的样子,我倍感欣慰,忍不住去摸了摸它的背。
结果它突然嘶吼着转身,把我的手臂挠出三道血痕。
我感觉到强烈的背叛感,大声吼它:“我辛辛苦苦养你这么久,你居然觉得我会抢你东西吃?那你去接着流浪好了,没人跟你抢!”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对它发脾气。
吼声惊动了和我合租的朋友,他从房间里跑了出来,然后跟我说:
“幸好我知道你没女朋友,不然我还以为是家暴呢。”
“它以前不仅挠你,还咬你,你都没生气,这次怎么既发这么大脾气呢?不值得。”
这句话点醒了我,是啊,为什么唯独这一次我会这么生气呢?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忽然就想明白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恋爱时候轰轰烈烈的情侣,在一起之后没多久却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就分手。
2
我们都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但我们很少去仔细思考这句话背后的意义。
我想,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我们对热爱的事物的“热情”和“沉迷”本质是一种消耗。
精心制造的浪漫也好,坚持不懈地嘘寒问暖也罢,做这些事情归根结底是很累的,只依靠爱本身,也许并不足以长久支撑。
而真正支撑我们的热情,让我们沉迷于爱情的东西,是“反馈”和“预期”。
是我们的行动让对方也多爱我们了一点的反馈,和得到爱情的预期,让我们能无视那些伤害,不畏惧辛苦的付出,去轰轰烈烈地热爱。
就像我对我的猫的热情,不仅仅出于我爱猫,更重要的是在和猫的互动过程中,一点点建立信任,得到它反馈的过程。
只要我感觉它比以前更亲近我一点,就算它挠伤了我,我也可以忍受,因为我得到了反馈,并且拥有“将来它会信任我”的预期。
可是当我真的得到它的信任时,“预期”就已经消失了。就好像你在网上买了一直以来心心念念的衣服,最快乐的时候往往是看着快递的动态一点点向你靠近的时候,真正拆开包装时,反倒一点儿惊喜感都没有了。
这时,哪怕一点点负反馈,就能激起内心巨大的波澜。
所以当猫咪为了护食抓伤我时,尽管我曾被它抓伤无数次,但只有这一次,我感到了强烈的背叛和伤心。
3
感情也是一样的
两情相悦的爱情,往往没有那么轰轰烈烈,因为两个人的节奏比较统一,既不需要刻意的追求,也不需要向外界证明自己“爱对了人”,所以往往没什么刻骨铭心的瞬间,却水到渠成的走在了一起。
可是假如是一方追求另一方的爱情,两个人的节奏却往往是不一样的。
发起追求的那一方,都是刚开始时最热情浪漫,可以无条件地付出,在一起之后热情逐渐冷却,开始要求伴侣对等的爱。这时对方如果还像追求时那般任性,或是做出了伤害他们的举动,率先提出分手的,大概率也是他们。
而被追求的那一方总是会慢热一点,毕竟刚被追求时并没有真正爱上对方,这时的反应大多是带着几分抗拒的,直到被对方真心所感动,决定在一起时,那个追求的人却通常已经不会如最初那般热烈了。可是这时他往往比一开始内心更加依赖对方。
于是当矛盾爆发时,两个人心里都觉得自己委屈。
追求的人觉得没在一起的时候我可以放下一切去爱你,你也可以不回报我,毕竟我们不是情侣,可是如果我们已经是最亲密的人了,这段感情就不该靠我一个人苦苦支撑,你也得给我对等的反馈,不然不公平。
被追求的人觉得我没跟你在一起时你对我这么热烈,等我真的投入情感了,你反倒变得冷漠,想要公平,这不是渣是什么?
究竟是谁错了呢?
我觉得都没错,又都有错。
我们习惯在感情里找对错,然后找出一个加害者和一个受害者,最后归结于“渣男”“绿茶”这样的标签,好像所有失败的感情都是单方面的迫害。
可是现实往往是分开的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并且他们的逻辑都有各自的道理,而真正的错误,并不在于“渣”和“绿茶”。
轰轰烈烈的恋爱一旦进入平淡期,很容易变成这样:
主动追求的那一方其实也渴望平等,可是他们在追求时往往却表现得讨好且卑微,寄希望于自己的低姿态能换取对方的感动。
被追求的那一方其实也会对追求者产生依赖,但他们已经习惯了对方主动付出,自己被动接受,以为自己仍然只需要像确定关系之前一样,什么都不不用做,只用接受对方的热情就好。
于是这段感情就既没有更好的预期,也没有正向的反馈,注定成为一潭死水。
4
这样的悲剧该如何避免呢?
我想,唯一的答案是“沟通”
我们的文化里,似乎存在这样的现象:越是亲密,反而越不敢提情感上的需求。
比如我们可以在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看到铺天盖地的宣传,却很少有父母和子女之间能坦然说一句“我爱你”。
我们可以不计成本地对爱的人好,但是往往不敢告诉他“希望你也能爱我一点”。
我们也可以接受一个人的无条件的好,但是却羞于说出那一句“其实我也很依赖你。”
一段感情里,如果能及时表达对爱的需要,和对爱的感激,那么至少,双方都能不断得到对方的反馈,也都相信彼此能爱得越来越深。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常常吵架的情侣,最后却走得比那些一团和气的情侣要更久。
至少,他们不是在讨好和接受,而是在为爱情争取一个双方都愿意想象的未来。
我们必须承认,不太费力就能两情相悦的爱情在这个世界上就是稀缺品,想要拥有它不仅需要努力,更需要一点儿运气。
而像我们这种运气一般般的普通人,遇到喜欢的人就是要靠自己去追求,去一点点培养感情。
与其在每次失败的感情过后去感叹“再也不爱了”,去斥责渣男与渣女,不如仔细去想想,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感情?
我们可以爱得不那么热情,但我们同样可以爱得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