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校长:成功的要诀是看一个人有多傻
北京四中校长:成功的要诀是看一个人有多傻
文/刘长铭
成功的要诀
是看一个人有多傻。
今天,我越来越坚信,在诸多影响成功的因素当中,智力不是首要的。
我的回答可能会令人感到意外。
我认为,成功的要诀不是要看一个人有多聪明,而是要看一个人有多傻。
我见到过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有学术领域的,有商业领域的,有创业者,也有做管理工作的成功者,他们身上都是带有这样的傻气。
只有傻人才能真正懂得这样简单的成功要诀:
不论你做什么,哪怕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都要把它当作事业,当作信仰,甚至当作生命,坚持和坚定地做下去,自始至终不动摇,不放弃,把它做到极致,做到完美,做到世上独一无二,做到世上无与伦比,这就是成功。
简单地说,成功的要诀就是坚持,就是始终坚持。
在我看来,只有傻人才会这样做,只有傻人才天生懂得这个要诀,也只有这样的傻人才能取得成功。
下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傻人能幸福么?幸福的要诀又是什么呢?我的回答同样也会令人感到意外。
我相信这样的傻人一定是幸福的,因为幸福的要诀不是获得财富名利。
同学们,我相信你们的未来会温饱不愁。
在温饱不愁的前提下,幸福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充实。
几年前,我曾给四中的同学提出了18条建议,其中有一条建议就是:
“养成每天做一件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的习惯:例如帮助一下别人,或是让别人高兴。自己要想明白为什么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它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意义何在?”
我之所以向同学们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我明白并且希望每一个四中人也明白,幸福归根到底不是在感官上获得满足,而是在精神上获得意义。
这与一个人是否拥有财富、名望和地位无关,他可以是一个平凡的、普通的人。
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回想起来我们30多年来,靠抢跑培养了这么多尖子学生、竞赛的获奖者、金牌得主。
可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初所期望的,从他们之中产生很多科学领域的大师,至少现在还没有。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过程:
开始出生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成绩;
慢慢我们的期望逐渐降温,期望这个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将来能够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别下岗;
能够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进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顺最后你不能动的时候,
等所有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路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最开始有非常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后当我们已经垂老的时候,才真正明白我们很多时候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
大部分家长无法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在他们眼中,成功甚至说成功学已经深入到信念之中。
但我并不大相信成功学,这个概念只有在中国的书市上很火,套用、复制别人的成功往往出现很多问题。
而且,无论我们怎样对人进行分类统计一定是正态分布的,所谓最成功的人一定是很少数的,绝大多数是平常的。
但是,平常的人就没有幸福吗?
难道我们是一个普通人就没有普通人的幸福吗?
我们普通人就没有权利谈幸福吗?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大量的人是普通人,但他们生活很乐观、很幸福。
我看过一个日本做的调查,日本女孩子普遍不愿意嫁给有车有房、父母给准备好一切的男孩。
家庭就像小鸟搭窝一样,衔点泥和枝叶,一点点靠唾沫黏合,有这个过程,才能体会到建立家庭的辛苦,才会珍惜。
亲子关系也是一样,不要以为父母给了孩子一切,他就会感恩。
作为校长,我和家长交流很多。在我看来,过于急躁和焦虑是现今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太害怕落后。
其实你的孩子一点都不落后,这方面不行,那方面可能就比别的孩子强,但家长总看不到这些。
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就已经很优秀
很多人在当父母前都会说“孩子健康成长就好”,一旦成为父母,可能更多的期待就来了,希望孩子更成功优秀。
但我觉得,你的孩子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就已经是个优秀的人了。
没有很高学历的人也可以很优秀。
我有一次去美国,登机口的检票员是个大胖子,帽子上的绳子都快挂不住他的脖子了,整个人看上去很滑稽,但他不在乎这些,反而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笑,骨子里透着幸福感。
有一次在北京的一个超市,我买东西问服务员一些问题。
他满脸不高兴,把话含在嘴里说,我问了三遍都没听清他说啥。
我说小伙子,你这样工作能开心吗?
人的生活态度特别重要。所以,我当校长以后,把“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写进了学生的培养目标中。
现在的培训机构很喜欢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当做宣传语,不知是何时造出来的一句话,真的是误了很多人。
家长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怕输在起跑线上。
起跑线上哪有输赢?终点才论输赢呢。
至于社会压力是否存在,要看你怎么理解,你非要处处竞争,能没有压力吗?
读哪个学校都不如家长重要
我认为现在的家长把过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上,而忽略了他们在孩子身边担负的角色,他们应该在人格和精神上成为孩子的榜样和楷模。
有几次,我在MBA班上讲课,底下都是成功人士。
一个事实是,他们现在的成功与当年上过的小学和中学没有任何的相关性。
去年在南开中学,校方特意介绍了一个他们的校友,中科院数学所的院士,他没上过大学。
我希望家长知道,上什么学、读哪所学校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而决定性的影响来自家长。
作为一个父亲,我也让孩子去上过奥数班,后来她到美国上学后告诉我,学校里真正数学好的都是美国人。
中国孩子对问题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感觉,不如美国孩子,这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差别,而非学校选择的差别。
我的孩子上学的时候,我和爱人都当老师,顾不上管她。
我们也有孩子的升学压力,但没给她施压,没逼着她学什么,我们的教育更偏向于顺其自然。
她现在在工作上很棒,在职场上是个令人欣赏的人。
我想,这就是我和她妈妈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对她的影响。
而且,我认为不要把家庭教育过于艺术化、也不要过于技术化。
就拿建立亲子关系来说,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出国旅游、探险,都是一些方式。
但亲子之间的情感是在普通的生活中建立的,一起做饭收拾房间,这样建立的关系很真实,让孩子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
哪有成天在海滩上你追我跑就能建立的,那都是电视上演的。
我们都成为了学区房的受害者
社会上大部分家长和孩子都有名校情结,这和学校的宣传有一定的关系,一些学校的炒作可能造成社会的教育观出现偏差。
学校之间确实有差异,但我觉得北京教育资源均衡整体上不错。
家长追逐学区房完全没有必要,过于盲目。
我每次给别人上课都会现场做问卷调查,数据证明人后来的发展和你上不上重点小学、重点初中没有任何相关性。
学区房热也来自于一些商业机构、学校的炒作,这种炒作破坏了教育的生态,老师、校长也是受害者。
一天到晚追逐这些,教育者的生活、职业性都会受影响。
记得我当老师时,有的班50个学生有40多个考上清华北大,但没有宣传这个,升学率真的不能表明教育的成功。
当然,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放弃高考,选择出国,过去总说高考是过独木桥,现在不是独木桥了,有很多桥、很多路。
这是好事,说明经济水平提高了,也是选择多元化的表现。
这是教育选择中的一种可喜的变化。
从事教育这么多年,我接触许多学生和学生家长,近年来我发现一些家长的名校情结和教育公平的追求越来越严重。
但也有些家长心态越来越平和,开始考虑孩子的幸福问题。
上什么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保持进取的精神和幸福的追求。
为人处事的十大要诀 处理人际关系10大要诀 好高骛远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致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做一粒醒目的红绿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