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带厨房穿越六零年代关睡睡全文免费阅读_(关睡睡免费阅读无弹窗)关睡睡最新章节列表笔趣阁
分类: 励志演讲
时间: 2024-12-22 16:42:56
点击全文阅读

“老二,我在东屋住,你们四口住西屋。以后就放心的住着,我啊还有些津贴一个人也花不完,能养得起你们。先让孩子们上我那屋炕上暖和暖和,你赶紧抱点柴火把西屋炕烧热。”
“好嘞五叔”
关爸爸去院子里柴房拿柴火,董教授洗完手,到厨房做饭去了。
老爷子是真开心呐,这些年除了老战友带他孙子偶尔来住一住,家里从来没这么热闹过。
睡睡把妹妹安排好,转身进了院子里的厨房。董教授看厨房角落有一堆南瓜和红薯,准备做个南瓜汤,再在锅上面贴上一圈三合面的饼子,连饭带菜都有了。
董教授就等着睡睡呢,让她赶紧拿点白面,掺进棒子面里,再拿瓶油炒南瓜用。
今天刚来,循序渐进,别一下拿太多再暴露了,每天一点点,慢慢让老爷子接受。
吃完了晚饭大概4.5点钟,关爸爸烧了两大锅水,四口人都洗了遍澡,就一身衣服没有换的,明天去县城看能不能换到布票,买点布和棉花回来自己做。
这个时候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市场物资匮乏,为了控制人口流入城市实行了凭票购买。不是拿钱去了就能买,没有票只有钱也一样什么也买不到。粮票,菜票,肉票,白糖票,盐票,鸡蛋票,油条票,食用油票,豆制品票,烟酒票,糕点票,副食票,布票,鞋票,香皂票,肥皂票,水平票,各类工业票五花八门。衣柜票,板凳票,火柴票,煤票,回民票,还有月带票。连上公共厕所都有粪票。更让你想不到的还有觉悟票。总之吃喝拉撒就没有不要票的。
转眼第二天早上,董教授起来象征性的做了早饭,三年的自然灾害粮食缺乏,现在家家户户一般都吃两顿饭。这是昨晚临睡前五爷爷下达的任务,必须吃早饭。因为一会他们要去县城,不吃早饭五爷爷不干。
把醒醒留在家里,三口人背着从五爷爷家拿的背篓,里面放了两块手巾。揣着昨天在大队开好的介绍信、分家证明还有五爷爷给的三十块钱,一些票搭着七爷爷的牛车去了县城。
七大爷是从生下来就耳朵聋,儿子小时候去河里洗澡淹死了。五几年老伴走了以后就老人家自己一个人孤孤单单,村里为了照顾他,安排老爷子赶牛车,最起码有几个工分,能养活自己。
所以在车上说话也不怕七大爷听见。
三口人简短的开了个家庭小会,商量着去县城怎么搞钱。
老关家的男孩子不管是不是学习的料到了上学的年纪都送去上小学,老二家两个女孩那是肯定没资格,关老太说女子无才便是德,留在家学着做活长大了能顶起来自己过日子,可别当懒丫头,在村里留下好口碑以后能嫁个好人家。
关老二家两个孩子都没出过远门,更没去过县城。
第 25章 丰林县城
丰林县城距离关家村四十里地,管辖着6个乡,22个公社。关家村也叫向阳大队,属于前杨乡,一共有3个人民公社,东风人民公社下面有4个生产大队。
向阳大队大队长刚调走没几天,乡里还没派人来选,村长就暂时生产队和村里的事一起管着。
从关家村往东走4里多地就是前杨乡,东风公社就在这里。牛车没停,继续往东走就是丰林县。一路全是土路,一直到距县城边上五六里才有沙石路。土路平常不下雨还好,一下雨,呵,那就是真真儿的水泥路。
丰林县是个历史悠久的老县,连绵的大青山地产丰富。自然灾害这三年,人们去山里,河里找吃食,所以整个县饿死的人很少。有山有水的地理环境优势使县经济生活水平保持在中等,从城外远处看小楼还不少。
县城外围是些土坯房,也有一些违章建筑,越往里面走房子越气派,都是些大砖瓦房,一排排整齐的排列着,看着很高大上。沙石马路笔直通向四面八方。住在县城里自然就觉得比面朝土背朝天种地的老农民要地位高,这也是村里姑娘们挤破头也愿意嫁来城里最主要的原因吧。
城里主干道路面不算太宽,目测两车道的宽度。路两旁的树叶子都掉光了,光秃秃的,默默的守候着这座城市,等待来tຊ年春天焕发生机。
七大爷把牛车停在了一进县城路边的大车店里,附近村里的人来,都把牛车停在这里面。
大车店其实就是个土围墙圈起来的大院子,可以歇牲口,还有一间屋子可以歇人。这个季节一铺大炕烧的热乎乎的,各村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牛车、马车。负责赶车的进了县城赶车来到这,跟车的人们就下车去办事,车夫进屋等候休息,等跟车人办完事再一起回去。
今天他们肯定回不去了需要住下,关爸爸给大车店老板交了七大爷今天的住宿费和两天的饭费,一共三毛五分钱,四两粮票,明天下午他们尽量早点回来。
安排好老爷子,三口人出了大车店,跟老板问清了公交路线,向公交车方向走去。
大车店往西走不太远是市内公交1路的始发站,这个点儿应该是还不到发车时间,老式公交车外面排着几位要坐车的乘客,售票员坐在车门边的座位上不耐烦的看着车外。
排了会队等了大概两三分钟就让上车了。三人组还是穿着分家前补丁摞补丁的衣服,面黄肌瘦,看着像非洲难民似的。售票员连看一眼都懒得看,傲气的问:“哪下?”
关爸爸问:“同志,我们要去百货商店,请问哪站下?”
“百货商店下,一人5分。”
好嘛,等于没问!
售票员接过关爸爸给的两毛钱后利索的在票夹子上用笔划了三张,刷刷的撕下来连找回的纸币一起递给关爸爸。
车票字体为浅绿色,印着丰林县市内公交字样,上下有很多数字,上排是1到10,下排11到20。这三张票都在12那里划了一道。估计第12站就是百货商店。
第 26章 百货大楼
司机师傅大概四十来岁带着雷锋帽,穿着一身蓝色工作服,笑呵呵的开着公交车驶出站台。
车子以二三十迈的速度走走停停,正好方便三人组游览县城。
1路市内公交从西往东方向发车,起点为大车店,终点站是丰林县废品收购站,站点连贯整个县城的中轴线,越往中间走越繁华。
可别小瞧这废品收购站,那待遇可是相当于现在的正科级,月工资25~35不等,可是份羡煞旁人的好工作。现在那十年还没到来,小本本先记上,以后废品站会是三人组重点关注对象。
公交车的第2站是机械厂,隔壁是纺织厂和服装厂。这时候的纺织技术不是很先进,主要生产灯芯绒,劳动布,卡其布,毛呢等,结实,耐造。夏天是人造棉,平布,府绸,泡泡纱。色彩也很单调,街面上基本都是蓝绿白灰黑。
纺织厂和服装厂是三人组的重点关注对象,残次品布料,积压劳保工作服,都是可以运作的嘛!实在弄不出来还能用粮食蔬菜打入厂子食堂内部呢!
总之,只要想干,就没关老板弄不成的。嗯,小本本再记上。
这站上车的是几个年轻姑娘,应该是休班了一起去商店买东西。
第4站是肉联厂,这附近工厂比较多,糖厂,肉联厂,糕点厂,酱菜厂副食类的都在这,解决了城里一大部分待业人员。
厂子附近就是家属院,上车的人比较多。关爸爸起来给一位上年级的奶奶让了座。
第6站是人民医院,上车和下车的的乘客很多,抱孩子的,拎着饭盒送饭的,拿着水果看望病人的。呼啦啦下去一帮,又呼啦啦上来一群。
第8站是县政府,关爸爸挤到车窗边看这个年代的政府。
门口很大,正中间悬挂着国徽,门口两侧挂着白色条牌。
左面红字写的是中国共产党丰林县委员会。挨着的另一块黑色字写的是丰林县人民政府。
右面牌子写的是中共丰林县人民武装部。高高的砖围墙,整体给人的感觉非常庄重。
县政府是三层楼,院子不太大,楼顶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很快到了百货大楼,这一站是个大站,上下车顾客挺多,三人组被人流挤下了车。
说是百货大楼,其实就是个二层小楼。土不啦叽的,窗户上的玻璃面积小的要命,一块大概也就50×50cm大小。窗户扇分为左中右结构,玻璃按横三竖四排列。
最下面一层并排的三块玻璃是钉死的,窗户扇打不开。上面三层左右两边窗扇可以打开,用于通风,中间三块玻璃也是钉死的打不开。
门口挂着横木牌子:国营第一百货大楼
牌子再往上贴着一排大字报:为人民服务
隔壁是第一副食,因为现在粮食蔬菜啥啥都没有,所以副食商店没几个顾客。
进了百货大楼,里面人还挺多。
一层主买日用品,锅碗瓢盆,烟酒糖茶。
二层是服装鞋帽,布匹柜台。
第 27章 调查市场
三面墙整整齐齐放着木头做的货架,2米左右高度,一层层的商品按类别码放在上面,每层商品上贴着价格标签。货架前面是透明的玻璃柜台,里面摆放着样品。这个时间来买东西的顾客挺多的,营业员们都很忙。三人组把这里的商品质量,价格,产地都详细地看了一遍,买了一百张不要票的食品包装纸就出来了。
到门外交流了下感受和计划,又去隔壁第一副食摸摸行情。
一副食面积不大,门口挂着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一行行副食品价格,大部分后面都打着叉代表没有,后面是对勾的就是有货。他们干脆不进去了,反正也不买就为了看价格。
猪肉肥的6毛5?瘦的5毛?
牛羊肉7毛?
鸡蛋一个3分钱?
白面1毛6?
豆油7毛?
盐1毛4?
尽管董教授对这段历史相当的了解可以倒背如流,那也不如现在置身在这里直接经历的感受深。
来的路上还计划去摸摸县里黑市,但现在快下午三点了,时间有限更改行动路线。三人组决定先去工厂家属院“转转”,具体去转什么,大家都懂!
坐上开往大车店的1路公交,每人4分钱,到了机械厂站下车,找了条没人的胡同。关爸爸放哨,董教授和睡睡负责要卖的物品从厨房“拿”到背篓里。
厨房有做烘培用的电子秤,食品包装纸放到秤上,将白面分装成两斤一包,别说,现在的包装纸质量真好啊,特别厚。就是那种包点心包月饼用的厚草纸,现在吃的啥啥都没有没人买这个,所以不要票。
包了20包白面20包大米垫底,上面又放了10包小米,接着放了一层土豆白萝卜,这个季节不能出现新鲜蔬菜,只能是这个。再上面是10个大苹果,20个咸鸭蛋,10把挂面,用从五爷爷家拿的两条手巾各包了20个鸡蛋放在最上面。
咸鸭蛋是穿越前在超市拿的礼盒装。回家拆开包装,把咸鸭蛋塞到货架上一排排食物油桶距间的缝隙里,这都是关爸爸设计的。
趟趟路,先来一背篓试试水。
关爸爸背上后三人组迅速走去纺织厂家属院。
家属院很大,这个时间工人都上班没在家。院中间一条笔直的大马路,路两边种着一溜大树,将整个家属院分为东院和西院。
往里走了走,随便选了一排院子走进去,走到第二家敲了敲门,等了会,这家没人。又往里走一家瞧门,这家有人。
“谁啊?”一个老太太的声音。
“是我,大娘”董教授回道。
老太太打开门,看着几个人不认识
“你们找谁?”
“大娘,我们是南面五灯口的,来找我表姐,找了半天转悠迷糊了,想问您讨口水喝”
老太太打量着这三个人,面黄肌瘦,一身破的不能破的衣服,孩子满怀期待的目光看着她,冲着孩子,老太太不忍心拒绝,打开门让他们进来了。
第 28章 请开始我们的表演
那个时候的家属院一般都是三间房,中间堂屋两边住人,不大的小院子,厨房和柴房在院两边。家里就老太太自己,照顾他们进了堂屋坐,又拿暖水壶一人倒了杯热乎水暖和暖和。
老太太忙活完坐下后问董教授:“妹子,你说来找人,你要找谁?我在这厂里退休的,厂里人基本都认识,你说说名字我告诉你在哪住。”
董教授不慌不忙的回:“大娘,我表姐叫姚翠芬,婆家是坡前公社缀马庄大队的,家里俩孩子,大的今年15。她和我姐夫都在纺织厂上班。”
老太太想了下,厂子里好几个叫翠芬的,但孩子年龄和婆家对不上。
“姑娘,我们纺织厂没有你说的这个人,是不是工作单位记错了?”
“啊?没这个人吗?她回娘家就说在纺织厂上班啊?”
董教授的表演太精彩了,关爸爸爷俩一声不吭在旁边看她表演。
“你肯定是记错了,这个厂里就没有我不认识的,确实没有这个人。”
“这可怎么办呐!这么大的县城去哪里找她啊?以为到这就能找到tຊ,带了这么老些东西来,结果人没找到还得背回去,哎,都不知道跟村里人交代。”
“你们都带的啥?我看背篓老沉了。”
“我们村在山脚下,上山方便。村里人这几个月一直吃棒子面掺野菜和树皮粉,省下些粮食。这再有俩月就要过年了,想着城里也缺粮,村里人凑了些,派我们来找表姐跟厂子换点东西过年。”
大娘一拍大腿,激动的从椅子上跳起来,激动的抓着董教授的手,亲切的说“姑娘,别找表姐了,你都带的啥,给大娘看看。”
董教授跟关爸爸对了一下眼,羊入套了!假装为难的考虑了一下,关爸爸打开身前的背篓,老太太一看,还有点不相信的揉了揉眼,确定不是真的后就把魔抓,不,把手伸向了筐里包着鸡蛋的手巾上。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
哎,现在太缺吃的了,不怪老太太这么激动。
关爸爸帮着一样样把东西拿出来放到桌上的功夫,老太太也冷静下来了。低声问董教授:“姑娘,你想换啥?”
“大娘,我们村太偏僻了,来一趟县里不容易,村里家家都缺穿的用的,您看着有啥就给啥,我们不挑。”
“好好好,我家二儿媳妇刚怀上,需要营养,老大家小孙子8岁也需要营养。这样,我要两包面,两包小米,两包大米,苹果5个,土豆要一半,挂面两包,鸡蛋都要了,咸鸭蛋来5个。我俩儿媳妇有不穿的衣服,还有我儿子的,还有些瑕疵布也给你,家里还有两双厂子发的解放鞋,新的,也给你,再给你15块钱,中不?”
“中!大娘,您看着给,这些是我们村大家凑的,我们不是卖,就为了换点东西好过年”
“明白明白,我懂!你不是我妹妹家外甥女吗,来给大姨我送东西了。”
说着老太太兴高采烈的进屋翻箱倒柜找衣服去了。
首单开张顺利,还是个大单,不错。
(置换物品的价值可能有些不对等,设定的是第一单只为跑销路,以后的交易肯定会有利润)
第 29章 开单
老太太两个儿子都已成家,老大家小孙子8岁了。俩儿子结婚后厂里分了房子就都搬出去住,老人家都比较节俭,儿子家里不要的旧衣服都弄这来。
折腾了半天,找出几件儿子媳妇以前不穿的旧衣服。虽然也有补丁,但只有一两个,比他们三人身上贴着五颜六色的补丁却还是破的不能再破的可强多了。
除了之前老太太说好的那些,又找出几副厂里发的线手套也给拿上,竟然还给了一个手电筒。老太太看桌上还有剩下的“货”,想了想跟董教授商量:“外甥姑娘,你这还有这老些东西,你们在家等会,我去找几个老姐妹,给你把东西分分,要不你拿不走。”
“行,大姨”董教授痛快的说。
老太太一溜风出门摇人去了。
过了十多分钟,来了五六个老太太,一进屋眼睛冒光的奔着桌上的东西就去,几人你两包我三包的分完了,最后还给了差评,嫌东西太少不够分的。分完东西又一阵风拿着东西回家给三人组收拾不穿的衣服,不用的日用品去了。全程董教授一句话都没来得及说,就分完了。
好吧,不管是过去还是现代,论购买力阿姨团们永远是主力军。
老太太去厨房安置刚拿的米面去了,过了会外面门又被推开,阿姨团呼呼啦啦背着抱着拎着东西,回来了。
有的是几件男女混搭衣服,冬夏都有,有的是睡睡那么大能穿的小姑娘衣服,估计看睡睡在,专门给她找的,还有一堆小一点孩子的旧衣服。
瑕疵布家家都有,有的是花布,布的质量很好就是库存积压品变色了,有的是涤卡布,染色不均匀,这布可非常实用。还有一堆夏天的布料,带回去夏天能做衣服。
一个阿姨团成员拿了些大毛巾,让董教授回去缝在一起做个毛巾被。
还有的拿了一双儿童小皮鞋,是小孙女没穿多久脚长的快穿着小了一直在家搁着,送人吧舍不得,留着也没人能穿,不如拿来换大米白面。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有一大摞夏天纱窗上面的纱。这个可太实用了。开春盖房,窗上正需要这个。
现金若干。
总之阿姨团非常靠谱,给钱不墨迹拿来的都是过日子用的东西。
众老姐妹都问外甥女什么时候还能来,再来多带点,表示有多少都能要。老太太在众姐妹羡慕的目光中昂起头,拿着劲儿,得瑟的不要不要的。
打发走阿姨团,几个人嘴都笑酸了,揉了揉腮帮子。老太太笑呵呵的问董教授:“怎么样,我就说能给你都解决了吧?现在啥都缺,你要以后还有,都拿我这来,大姨包给你都能出了,绝不让你吃亏。”
“行,以后村里再有这事我还来找大姨”
“我姓董,以后你直接来就行,要我没在家老伴也肯定在,今儿他去二副食排队买肉去了,每个月就那点定量肉,去晚了还抢不到。老二媳妇怀孕了缺营养,这不吃啥都得可着儿媳妇吃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