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的影评
金陵十三钗的影评(一)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关于妓女的电影,一部关于南京妓女的电影,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时候的妓女的电影。
南京是一座悲情的城市,所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听起来这座十朝古都充满了神采飞扬的富贵气,但是仔细算来,建元于此的王朝,不是偏安,就是短命,唯独有明一代国祚稍长,但是从朱棣那一朝起,帝国的首都就被标注在了北京。但凡宗庙易主,江河破碎,莫不是生民离乱,万姓死亡,就如张养浩唱过的曲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虽然作为行政中心,南京命运多舛,但是毕竟这里的生活太安逸了,所以文人学士流连此间,究竟是建功立业的襟抱,还是忘不了秦淮河上的软语和琵琶?
1937年,这个富庶的帝王之州,被攻破,占领,屠城。将繁荣变为焦土,将祥和变为屠戮,将文明变为腐烂,侵略者通过施暴来强调成功和权力。
作为安逸和富庶的最卑微的代表,妓女们的惶恐和安全感的丧失,能让人们更加深刻的看到这安逸和富庶被破坏得有多么彻底。妓女所求的仅仅是卑微地活着,光鲜而又毫无颜面地活着。如今,南京城破,连妓女们都觉得灾难正伸手卡着她们的咽喉,那么灾难是真的来了。
她们提着箱子,顶着枪林弹雨,一路逃进教堂,她们以为这里是与世隔绝的安全地带,以为洋人可以保护她们的安全。那些花花绿绿的腰肢,觉得是否可以安安稳稳地睡觉和打牌才是要紧事,而身外的这座名叫南京的城的安危,她们并不在乎。杜牧恨恨地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也许,他是在感慨流连此间的士人自己不争气,但这句话被流传下来的原因还是妓女的苟活和家国命运之间的错位。的确,道义、责任、同情、危亡,甚至最起码的尊严,都与她们无关。在教堂里,这些钓鱼巷的女人们的生活除了改换了居住条件、暂时没有了生意外,和平时并没有二致,打牌唱曲,争风吃醋,说着酸溜溜的话。而这些妓女身上的根性,也暴露出了一个伟大的精致的文明被野蛮的海盗文明攻克和蹂躏的原因。
和这些妓女光鲜而又毫无颜面的活着形成对比的,是教堂里面的女学生,黯然但却高傲,在灾难面前用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个体的尊严。她们和妓女们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对于“人”的理解的分歧。教堂里的妓女和妓女身上跳跃的性和欲望,这种设置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在女学生的眼中,躲在地窖中妓女们是堕落和魔鬼的化身,是与信仰背道而驰的诱惑和危险,是不被信仰和道德允许的肮脏。她们和妓女之间的紧张关系,成了推进故事的一条重要的线索。
其实,按照各自的本心,她们并不想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临时的团队,然而在日本人的践踏面前,同是中国人,同在教堂里面避难,同是女人,她们不得不休戚与共。于是,这个临时的并不合拍的团队开始了相互拯救。
先是日本人第一次闯入教堂,女生们来不及撤退到已经打开的地窖里面。此时的书娟,冒着生命危险引走了日本兵,保全了地窖里的妓女们。这件事就发生在女学生刚刚与妓女们发生过激烈冲突的清晨。女学生们这样做,不是消散了对妓女们的芥蒂,而是源自信仰的本能。
第二次危机来自日本军官到教堂听女学生唱诗。书娟急中生智,救下了因为找猫暴露在日本人面前的妓女蚊子。而这,只是更大危机的前奏。
最大的一次危机,来自日本人的邀请,他们邀请教堂里的女生参加庆祝日军占领南京的大会,为大会献歌。但是,谁都知道所谓的庆祝,对于这些女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女学生们在书娟的带领下,趁着夜色爬上了塔楼,企图自杀,企图以这样一种对信仰不敬的方式存留一个弱小的生命最后的尊严和高贵,她们宁可放弃对天堂的向往,也不愿意沦落进现实中的人间地狱。妓女的首领玉墨站了出来,提出了代女学生赴会的办法。
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女子?饱尝了人世间的艰辛和夜夜笙歌的喜乐之后,毅然决然放弃了最卑微的苟活。也许,她们心甘情愿地以为自己的命贱,以自己的贱命换取女学生纯洁高贵的活着。她们的选择和改变,不是没有来由的,操持皮肉生意的妓女面对日本人的强暴,都感到了深刻的屈辱,豆蔻之死就是她们身边的惊叹号,让她们看到了在日本人的占领下连卑微地活着都是那么的难。被蹂躏的民族丧失的不仅仅是祖国,而且更是在侵略面前作为人的尊严。于是,这样一群卑微的女子,站了出来,站出来挽救那些为上帝献歌的天使。当卑微者举起了反抗的手臂,她们获得的将是最动人的崇高。
她们是女人,是最平凡的女人,垂爱一起美丽的事物。最后一夜,殡葬行业出身的冒牌神父帮她们化装成学生的摸样,那些仪式感很强烈的场面极其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包括后来妓女们齐唱《秦淮景》,这支太平时代烟花柳巷的莺声浪曲,竟然可以把南京唱得那么美,那么芳华绝代。然而,芳华绝代的款款秦淮,如今已是断瓦残垣,尸殍狼藉。原来即使是太平时代最为人忽略的曲调里,都包含着对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某种热爱。
张艺谋并没有重蹈陆川的覆辙,《金陵十三钗》也没有像《南京,南京》那样蜻蜓点水一般的处理故事。它只强调一个完整的故事,其余所有的设置都服从故事的叙述。军队和狙击手的巷战,是为了突出环境背景,以及强调教堂外部保护的丧失。汉奸的戏也穿插在故事中作为整个故事的有机构成。而且故事用力地分布非常得当,张艺谋把这个南京大屠杀中的故事讲述得张弛有度,是他近一些年来讲故事比较成功的作品。
这个片子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起初是一个中篇,后来又演绎为长篇。和电影相比,小说女性色彩更加鲜明,故事的重心在嫉妒、记恨和忏悔上。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首先要讲述一个关于灾难的故事,没有按照原著的意韵处理为女性故事。他更强调在大灾难面前人的价值观的冲突和认同,信仰对人的支撑,以及同舟共济的拯救。他更强调日本侵略军杀戮了我们的肉身,但是屠杀不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
尽管电影的主题和故事沉重,但是《金陵十三钗》的画面并不是色彩素淡。张艺谋依然表现出了对色彩的偏爱,妓女们的鲜艳和绚烂,教堂圆窗缤纷的玻璃,狙击手殒身的纸铺,色彩越是丰富和华丽,战争和伤害越是触目惊心。那一袭华美的繁荣,如今不过是支离破碎的过眼云烟。难能可贵的是,张艺谋这一次没有沉溺在色彩的狂欢里,而是紧紧地贴着故事有节制地控制着视觉语言的使用。
有网友指责《金陵十三钗》也学着美国人反思战争的视角,把人性和情色混合在一个容器里面,以博得国外电影大奖的垂青。我并不认同这种论调。我相信在南京的电影院里,没有哪个观众会有这种观感。我们不是在泛泛地反思“战争”和“人性”这两个空洞的概念,我们反思的是民族的胸口一道深深的刀疤。我的邻座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唏嘘之声贯穿了他们的观看始终。我相信他们的叹息来自历史的深处,我相信那是最真诚的打动,我相信那是关于这部电影最有力量的评论。
谁说商女一定不知亡国恨?教堂里的妓女们怀揣着利刃牺牲和受难去了,秦淮河边还会有人唱起靡靡之音的《秦淮景》吗?
金陵十三钗的影评(二)
《金陵十三钗》从头到尾,都展现着高雅、细腻、富有情感的色彩。单是这样的色彩,已经足以撩起观众心中的感动。那斑斓的教堂彩色玻璃,以及神父房间内配合光线所显现出的,那种厚实而带着丰富沉淀的色彩,乃至十几名妓女身上的服饰、首饰,在精心布置的光影配合下,显得分外的雅致、细腻、和富有历史回忆的深厚情感,这一切点点滴滴的色彩,都无不打动着观众的心。这样美丽的而富有情感的颜色,在张艺谋的电影里是首次出现的,而且不逊于其它一流影片颜色,可见张艺谋对色彩表现和运用能力,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是对电影的美术水平的掌控,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除美术之外,演员的演绎,也是这部片一个极重要的看点之一。ChristianBale无疑是重量级的演技实力派影星,在他以往出演的电影里,大部分是偏重剧情的电影,这类影片更需要演员精湛演技的演绎。在国内电影明星中,其实鲜有几人能媲美荷里活实力巨星的高超演技。不少演员特别是年轻一辈演员虽然懂得不再卖弄过分的面部表情,但是却只会木讷或扮酷。只有少数经验丰富的演员,如王学圻等,才是真正懂得通过级微小的面部表情以及极细腻的眼神变化,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奥斯卡级的ChristianBale,对于这部片里那个,内心世界充满矛盾及不断变化的人物,自然是演绎的入骨入髓。而由于有这位演技大师的带动,影视新人倪妮,在片中都有超水准发挥。她的表演也趋于沉稳、内敛、细腻,比很多国内知名巨星都好。越是内敛细腻的表情传递,越是接近真实,越是真实感,就越能感动观众的心。虽然ChristianBale的带动作用是很大,但作为导演的张艺谋,对于整个团队的表演水平的把握与提高,当然也是功不可没的。没有高水平的导演,是不可能有高水平电影的。通过这部电影,张艺谋把国内演员对于演技的理解,推向更高层次的诠释。
虽然这部片,比起《阿甘正传》、《朗读者》等真正实至名归奥斯卡金奖电影,在演员表演、美术、故事细节等等方面还略逊一筹,但不可否认,该片已经真正踏上奥斯卡级别了。当年《卧虎藏龙》那样的烂片获得奥斯卡金奖,不少有识之士都羞于在外人面前谈及它。如今若是《金陵十三钗》有幸荣登奥斯卡金像宝座,国人再也无需羞愧了,可以堂堂正正地享受这份自豪。
本片的另一个亮点是战争场面的细致展现。近年来,观众看过最好的现代战争场面电影当属《雷霆救兵》(SavingPrivateRyan),该片对战争场面的近距离细致真实的刻画与再现,加上在战争中交织的人性与情感的细腻描写,摄影的细腻表现手法,演员的细腻演绎,使该片成为战争类影片在观众心中的参考标准。之后《集结号》的成功,就是从《雷霆救兵》中得到很多参考与学习的成绩。但《集结号》中呈现的是大战场、战壕战的场面,而《金陵十三钗》的战争场面是城市废墟中的巷战,在这方面与《雷霆救兵》更相似,所以在枪战的细节方面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也有更多在《雷霆救兵》可以学习参考的地方,所以在局部枪战的细节描写,以及战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细节刻画方面,更胜于《集结号》。
有不少人认为张艺谋的电影一向是在故事方面很薄弱,我觉得这是因为故事缺乏细节。而这部《金陵十三钗》的细节是非常丰富的和耐人反思的。除了以上提及的美术色彩方面的细节、摄影的细节、枪战的细节外,各方面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细节、故事发展的细节、演员对于这些细节的把握与细腻刻画,这些都是一次丰盛的大餐,供观众细细品味。男主角从一个只想着赚钱的仵作佬,慢慢变成一个能冒着生命危险挺身救女学生的英雄;十几个风尘女子从只知道逃命和如何与男人调情的妓女,慢慢变成一群舍身救女学生的女英雄。这些变化是顺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正因为有丰富的细节,使得变化符合逻辑与人性的本质,才会表现得那么的真实自然,才会那么感人肺腑。对于日本军人,有些是彻头彻尾的冷血野兽,有的是有着人性的外表却掩盖不住冷血的本质;而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为救女儿,忍辱为日军做翻译,还要被骂为汉奸,最后还是可怜地死于冷血野兽的抢下。而这些人物与故事发展的刻画,都是有丰富的细节作为铺垫与支撑的,所以才那么真实感人。
故此我认为《金陵十三钗》是成功的,是张艺谋的一次蜕变,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以中国现阶段电影水平为基准给《金陵十三钗》评分,我给95分。若是以奥斯卡电影水平为基准,我给89分。
金陵十三钗的影评(三)
在我的印象里,自宋朝以后,秦淮河就被赋予了一种优雅、放荡的女性气质。李师师是宋朝的名妓,宋徽宗挖了地道与她幽会。有皇帝老儿带头,民间顿时风行起歌妓文化,一时间,秦淮河畔,莺歌燕舞,胭脂留香,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贩夫,这里便是他们心慕的圣地。这些歌妓,不仅仅卖身,她们各自身怀绝技,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使得这一块烟火之地成了一个文化的风向标,造成了秦淮河的繁荣景象。在之后的千年中,虽然政权屡屡更替,但丝毫没有影响到秦淮河的歌妓文化,这里照样笙歌缭绕,夜以继日。但之后的政权毕竟没有宋朝的开化,宋朝的歌妓是圣洁的,氛围是浪漫的,而后来歌妓逐渐沦为了社会底层,妓女这个身份也变得肮脏起来。虽然如此,秦淮河的歌妓仍然保留了一些好的传统,她们在这一行业中,不仅仅只是提供肉体上的服务,更为众多寻花问柳之人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奢靡和满足。所以,她们才称之为歌妓,而不单是一般称谓上的妓女。要我说,歌妓作为一个文化群体,她可以是一种行业,但妓女不是,妓女做的只是一种交易。交易越简单、越直接、越赤裸裸,就越显得肮脏。
恕我斗胆直言,我觉得歌妓文化是没有必要做过多诋毁的。歌妓代表了女性的一种气质,使女性的内涵变得更丰富。如果没有形成这一种文化,女性气质中表现出的放荡就绝不优雅;性虽然让人满足,但绝不会让人懂得浪漫;美女确实很美,美得让男人流口水,但绝不会让人感受到心旌荡漾这种美好。我当时在阅读《姑妄言》这种禁书的开篇时,就突然意识到:男人寻花问柳把佳人拥在怀时,他满足的不是性爱,而是一种对女性气质的占有和享受。女性气质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美学,一般人驻足远观去欣赏它,体会它,只有嫖客才千方百计想要占有它。而歌妓,确实能把这种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一直对女性充满了好奇和神秘,当然性爱只是很少一部分,更多的是对女性气质蕴含的美。所以在电影《金陵十三钗》公映后,我怀着极大的冲动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影片。影片就写了这么一群歌妓,她们的美摄人心魂,举手投足间让人意荡神游,但她们不是纯粹的性工作者,不只是为金钱而麻木不仁,她们同样有母性,有爱。
看完这部影片着实让人难受,这类战争题材的电影也确实太多了,但歌妓在这部影片中是一个最大的亮点。如果没有她们,我一般是不愿看这类电影的,这不表示我不知国耻,而是发自内心地害怕、恐惧,残酷的历史我有使命不去忘记,但细节我不愿意深究,这无疑是一场恶梦。我看这部电影,就是冲着这些歌妓去的,我知道有她们充实女性气质,这部电影能让我们发现战争中的另一个侧面。战争是灰色的,是惨烈的,虽然她们的存在并不能扭转这种悲剧,但她们在这种环境下仍然青春,仍然美丽,仍然满怀向往,仍然充满活力,甚至,她们能以自己的方式有所担当。这就是女性气质,只有她们这个群体才能体现出来。我假设,如果这部影片中没有她们,那么观众只能看到血泪和仇恨。满眼的血泪和仇恨,那么我们怎样看到光明和希望?
我很喜欢张艺谋导演的这部影片,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么伟大的作品,从美学意义上说,注定是世界的,它成功地再现和塑造了一种女性气质。
走出电影院,我立刻想起多年前一部同样伟大的电影作品——《辛德勒的名单》,我试着把两部影片相比较,发现两者诸多相似,诸多亮点。同样是描写二战时的作品,欧洲人以此表现了民族的大义和悲歌,中国人也理应有这么一部作品与之辉映,毕竟,中华大地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为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所幸,《金陵十三钗》满足了这个世界性要求。(www.wolizhi.com)
最后我还是要强调一句:看《金陵十三钗》,我看到的是一种女性气质。无论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无论在什么环境中,女性独有的气质就像一面镜子,总是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光线越刺眼,反射就越强烈。这是一种美,我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美。
夺命深渊影评 四大名捕影评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