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号影评
海角七号影评(一)
《海角七号》,无论是票房,口碑还是获奖,这些都让它成为08年不得不看的一部电影。130分钟的电影,讲述了两个年代关于两个叫友子的女人的故事。一条明线,是当代的日本籍一个演艺女公关的故事,一条暗线则是通过7封情书勾勒出一段美丽而心酸的往事。虽然一直非常讨厌日本有些人的做法,对那段没人会忘记的历史愤怒于胸,但好像这些都没能影响看电影时的心情。里面的7封信都是用画外音的形式呈现,也都是日语,却是如此令人心疼。这种心疼不是来源于悲伤,而是太过美丽。
“因为要离开你,所以我不知道回家是离乡还是归乡”
“我会假装你已经把我忘记,假装你将我的过往会像候鸟一样从记忆中迁徙,假装你已经走过寒冬迎接春天,我会假装,一直到自以为这一切都是真的”
“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
“遇到迁徙去台湾过冬的乌贼了,我把对你的思念寄托在了其中一只的身上,希望你做渔夫的父亲会捕获它,不管它的味道有多么辛酸,都希望你能吃一口”
“海风啊,为何总是带着哭声呢?爱人哭,嫁人哭,生孩子哭。想着你未来可能的幸福我总是会哭。只是我的泪水总是在涌出前就被海风吹干,没有泪水的哭泣让我跟苍老了”
范逸臣的表演让人感觉他不仅仅是一个歌手,一个偶像演员。他叫阿嘉,是一个不得志的歌手,现实中只能做一个邮递员。从小镇组织演出队伍,他开始源于对音乐热爱的愤怒,到后来明白真正爱什么东西是不需要形式的。正如他明白了对友子有讨厌拒避到后来抱着她说: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几个配角也很出彩,被称为国宝的月琴老人想要表演却无人再肯欣赏;思念着鲁凯公主的那个警察怎么那么像《甜蜜蜜》里小军的姑姑对诺顿的爱呢?还有爱着有丈夫并有三个儿子的老板娘的伙计;对财富充满激情的“马拉桑”执着的对待自己的销售工作……
里面有几场阿嘉跳进水里淹没孤独的戏份,和陈可辛的《如果*爱》有异曲同工的感觉。虽然是关于音乐和梦想的电影,但它并没有俗套的拍成一部偶像电影,也没有尖刻的展示颓废和人生的无奈。而是用真诚却不空洞的镜头告诉观众,人生总是有转角处的,风雨后也一定要期待着彩虹。“彩虹,但愿他能连接到海的那边,让我和你一起看到他。”台湾电影除了李安的巨大光环下的中庸,和杨德昌、侯孝贤沉重背后的无奈,在《海角七号》里让人看到了温情,看到了电影的未来。
也说一说刚看完的电视剧《马文的战争》。四对离婚的男男女女,在经历了分分和和后,终于明白婚姻的真正价值和自己内心真正的所爱。最近的电视剧好多是家庭伦理题材,从早先热播的《中国式离婚》到《新结婚时代》,再到《双面胶》《金婚》《我们俩的婚姻》,好像大家忽然发现把问题埋葬在刀光剑影,战火硝烟中并不能真的解决,于是大家把问题真实的呈现出来看一看。但是很明显,好多电视剧要考虑到社会效应,并不敢把最真实的状态和想法表达出来,遮遮掩掩,让好多人看后萌生一种惋惜。
最喜欢的角色不是两个主角,就跟《奋斗》里最喜欢的不是陆涛和夏琳一样,是李芹。不用多说,又一个米莱。不同的是这是一个离过婚的成熟女人,不会像小女生那样痴情。虽然少了一点执着和浪漫,却多了一些理性和理解。婚姻离我们80后的人来说以前感觉很遥远,然而就像感觉奥运什么时候才开始一样,它竟然轰隆隆就来了,然后又轰隆隆的走了。开始时我们充满的是期待,过程里我们有过感动却更多的是感觉和以前的一样,结束时有点麻木有点遗憾。但多年以后再说起来肯定会想起和加上很多骄傲和激情,将其美化,如果问大家还想不想再来一次,那一定是持肯定态度的人居多。这不正像婚姻吗?虽然我还没有结婚,但闻的味多了,也就不用再吃了。
要结婚的朋友,我真诚的祝福他们快乐;不结婚的朋友,我也祝福他们幸福。辛苦的人希望大家快乐,还在坚持梦想的人也希望你能更勇敢。这时代留给我们的回忆本就不多,希望我们可以像俞敏洪说的一样:到我们回忆过去的时候,可以想起几件能让自己感动的泪流满面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不会有遗憾!
海角七号影评(二)
当年在台湾大获全胜的《海角七号》最终得以在大陆上映,却落得个惨淡收场
的局面,这中间有网络的很大功劳,却也逃脱不了文化隔离的关系,一个台湾本土对过去想象的电影本就很难在其他华文地区引得多大的共鸣,更不用说本片里那始终充斥着的对日据时期的某种流连忘返。
虽然这是个现代的音乐励志故事,但在现代的表皮之下,影片里所有的人物都是传统非常的,马拉桑、茂伯、阿嘉等等,他们似乎都在努力维护着一种东西,一种记忆力一直舍不得失去的东西,一种想努力抓住却始终逃离的东西。
这种东西就是一种情感,也是《海角七号》能够打动台湾观众的原因。这种情感的内核,大抵不过就还是台湾本土居民对日据时期的留恋,对日本文化的向往,而这,也是大陆观众所厌恶见到的。
《海角七号》的时空交叉都与日本有关,几十年前的那场日据时期的爱情,因为蒙上了离别的愁绪显得温婉动人,当战争和对立的时代过去,留给台湾民众的就是无限缱绻和惆怅,那大洋彼岸的岛国上有着太多的回忆,正如影片中一直独自等待的阿婆一样,历史的沉痛早就随着时间的消逝变得不再敏感,情感的想象却伴随空间和时间的距离更加醇厚浓烈。
这估计也是一些台湾民众的共同心态吧,失去了的东西,感受不到的东西,在想象的空间中会变得更加美好,虽然也许会远不如现在。而这种心态,在国内观众看来,却无法有什么认同感,抱怨也好牢骚也罢,对很多国内观众来说,这种殖民的美好想象既要不得也想不得。
而《海角七号》中阿嘉的爱情,巧合的也是一个来自岛国日本的女性,用两段与日本人的爱情串联起的整个剧情,魏德胜笔下的此片就更加让人疑惑丛生了。
所以说,《海角七号》一直在怀旧,老年人年轻人都在怀旧,一种集体的怀旧感就此而生……也难怪台湾观众会如此认同,当一部电影能够承载起某种过去共同的回忆时,众星捧月的场面自不用惊奇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海角七号》作为一部台湾本土片,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一旦这个文本跨越了地域,就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底,水土不服的病症就难以避免了。
如果将《海角七号》单纯的作为一部电影来分析,它充其量就是一部典型的爱情片,说不上经典也说不上创新。两段穿插现实与过去交错的分镜有太多的电影早已用过,而爱情的表现也并未有多么的铭心刻骨,很普通的电影而已。
当然,放置在当年的台湾电影的环境当中的话,《海角七号》必然在台湾地区的影史上有一席之地,票房、影响力都首屈一指,个中复杂的原因很值得分析。情感上的因素、营销上的手段、市场的推广,或许都有可以供后来者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海角七号》里的回忆困境,也彰显了岛上居民们的一种现实困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生活的经济的政治的压力,让他们无法后退也无法大踏步向前,于是很多人选择逃避面对这样的现实,沉溺在过去的想象,只是,未来的生活不才是更加美好的吗?
《海角七号》贵在清新,给时下萎靡不振的台湾影坛注入的是加强的强心针,但背负上了很多其他意味的重担,让这部电影无法消化无法负担,最终只能是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海角七号影评(三)
《海角七号》讲述的是一个台湾小镇恒春为了迎接日本歌手中孝介要召开海滩演唱会,需要立刻组织一个当地乐团作为暖场嘉宾而展开的一系列努力,过程中不乏搞笑,失落,直到不断坚持而获得成功的励志故事。本来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因为导演独具匠心的加入一段60年前的中日跨洋爱情,通过七封迟到的情书的传递表现出来,而使得整部影片豁然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一般青春片的厚重与隽永气质。
影片中的七封情书是导演魏德圣亲自操刀撰写的,文字功力很深,年轻人一下子感受到文字书信的魅力,这是网络时代的他们所缺失的,因此显得尤为浪漫。但这段爱情其实只被导演用作一个淡淡的背景,甚至作为日籍教师的脸部特写都没有,永远是远景或虚景。而更关键的场景,60年后老太太收到后辈们努力送来的情书,竟然连一个脸部都没有给,显然显示了魏德圣决意避免煽情。实际上这种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形成的留白比煽情更有余韵。
其次,电影对台南小镇。市井民情的细致入微的写实是电影取得成功的另一大原因,日语、台语、闽南话夹杂反映出一个鲜活的小镇文化,演员的表演也全部以写实为主,所以大部分观众都是被这种真实所打动。
影片没有邀请一个大腕明星:中孝介在日本本土都不算著名歌手,在国内虽说影响力大概比在日本本土都大,但无论如何也只是在一部分白领与小资中流传,所以范逸臣、林晓培这样就已经算是最大的大牌。
范逸臣扮演的影片主角阿嘉,是一个因为在都市中怀才不遇冲撞得头破血流,而不得不避缩到家乡小镇的年轻人,这是现代都市造就的典型闷骚男孩,内心的愤怒与困顿无法宣泄,有些自闭与忧郁,和家人及外界无法沟通也拒绝沟通,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现代都市年轻人。
女主角友子扮演者田中千绘比范逸臣要抢眼,也许是因为自身与角色的高度吻合,千绘本身就是在台湾进修的留学生,所以更容易代入到影片中角色的设定中,她将友子作为日本人孤身在台湾的不适感,以及角色本身所要求的小小倔强与坚持表现得非常出色,当然更因为身材的激凸、自身的略微性感,赋予这个角色很多源于日本女性的魅力。
但事实上小人物才是影片的亮点:林晓培扮演的心事重重清洁女工;热血敬业的小米酒推销员马拉桑;执拗火爆的青年交通警察;国宝月琴师茂伯;克制不住暗恋明恋老板娘的机车修理伙计;辍学去教堂参加唱诗班的高小女学生键盘手大大,这些配角的表现全部比主角更加抢眼,一个个都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
当然最最抢眼的就要数那个民意代表主席了,“我叫洪国荣今年65岁,身高170公分、体重75公斤。兴趣是打架、杀人、放火。”,“我要把恒春镇放火烧掉,然后把所有年轻人叫回来重建恒春。”“要自己回来当老板,不要当人家的伙计。”作为主角的继父又是恒春的代表主席,这个演员霸气十足,无论是表情、台词还是形体动作都非常有个性,只要他一出现,镜头中其他人都可以完全无视,有手腕有魄力又不乏头脑与善良,应该是整部片子中最精彩的人物。后来台湾网友告诉我这个老戏骨是在台湾非常大腕级别的马如龙,年轻时就是台湾的武侠明星,也是台剧支柱,老了演技更加炉火纯青,演起这样的角色自然是笃轻驾熟,轻松自如。(www.wolizhi.com)有个小八卦是电影中扮演范逸臣母亲的那个演员,也是马如龙现实生活中的夫人。
而已经趋于化境的国宝月琴师茂伯的扮演者林宗仁,在台湾也是确确实实的国宝大师,只不过不是月琴师,而是北管大师,这是他第一次拍电影,据导演透露他的音乐造诣很高,稍微学了一下月琴就使用自如了,而生活中的他还是几个餐厅的老板,非常精明能干。现实中的他最大愿望居然是红到好莱坞,真是和茂伯有一拼!
影片中包含了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小人物的投射:阿嘉是不被大都市接纳屡屡碰壁的年轻人;清洁女工林晓培也处于社会底层工作,而且与上一代总有解不开心结的年轻人;火爆交警劳马投射的是那些外表很刚强但实际内心却很敏感纤弱总有很温柔一块的年轻人;机车修理工对老板娘的暗恋也好明恋也好,是每个底层青年在从事着貌似没有前途工作时都会有的性心理;被上帝都赶出来的搞怪键盘手大大只有10岁,充分表现出90后的早熟和搞怪(话说她在电梯中唱的那首歌《爱你爱到不怕死》已经在网络上飞传);片中茂伯执拗到可爱的程度也让人重新认识到老人们的魅力;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大众观影人群的共鸣;而且,导演功力更深的是将每个人物的故事都只是点到为止,绝不啰嗦,这样每个人物都有留白,给观众留下的想象空间就更巨大,所以要是看第二遍,反而感觉会比第一遍更好,正因为只有在看第二遍的时候,你才有可能注意到很多这样导演用心的细节,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才能将小人物们对生活的热情与积极向上态度完整的表达出来。
盗梦空间影评 极品飞车电影影评 罗生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