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读后感
二十四史读后感(一)
放假期间,我读了《二十四史》,它是我国史籍中最有代表性的书籍。《二十四史》的内容包括了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直到明朝灭亡大约四、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朝正史的总结,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卓然成果。
《二十四史》包含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25部巨着。我只看了一点点,最喜欢史记中的项羽本记。
说到项羽,大家都会想起一首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项羽是个英雄,他是一位热血青年,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项羽的果断,细腻,勇猛的性格使人折服。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也有他的缺点,项羽志大材疏,有勇无谋,优柔寡断,刚腹自用,残暴不仁,赶走范增。最终使他走上了末路,终于无奈别了虞姬,在乌江自刎,可叹一代英雄就此沉睡乌江,任其血液注入滚滚乌江。这对英雄而言,也许也是一种荣耀吧。
二十四史读后感(二)
读完二十四史,我得出三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作为君主,或者说皇帝,在道德操行上很难做到始终如一的。中国人对权力和地位的崇拜,在万人敬仰下心很难始终保持清醒不迷失。而众多的阿谀奉承 ,很容易让自己飘飘然起来,忘记东西南北。而皇帝是不能犯错的,一个小错,就会酿成大的灾祸。而在历代的皇帝中,唯有一人到死都保持清醒的头脑,那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常常告诉他的大臣:“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持三镜,以防己过。”有了愿意受批评的皇帝,也就有了敢于批评的大臣。有了唐太宗,也就有了魏征;有了魏征,也有了唐太宗。他们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清明,最和谐,也是最兴盛的一个时期。他活到52岁。是在壮年时就去世了。我有时想,他如果活到老年,是不是同样会犯错误?
第二个结论是上天对人的惩罚,也不全然是朝廷的责任。如果地方官犯了错或罪,如果民众犯了错或罪,上天也要惩罚。看看历史,中国几千年来天灾人祸何其多。
第三个结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中国人遭受的灾难比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多,都重。灾祸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战祸,而是天灾。战争不断,而且残酷。成千上万的人被杀害或者活埋。中国的天灾更是频繁和严重,有的会连续七年干旱。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因饥饿而吃人的。他们把饿死的人易人而食。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几乎是常事。读历史,看到中国人的生命这么被轻易地摧残,丧失,你会想起老子那句话:“天地不仁,视万物为?狗。”
在看到历史中中国人反复遭受的苦难时,我常常想,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灾多难?有人会说,是制度的原因;还有人说是文化的原因。而我从来都认为不管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他遭受的苦难都是源于他自己。我现在不讨论中国二千年的制度文化是否适合中国人。我首先从性格,行为和习惯上找原因。透过历史,我清晰地看到中国人性格的构成,过度的文明和野蛮基因的结合。过度的文明也可叫过度的进化。中国任何一种文明的确立,似乎都走向了正和负两个方面。例如以家族为基础的家国天下,使中国便于管理和团结,但也培养了一种自私自利,少有公德心和国家概念。例如儒家的礼,本来是对人的一种制约,使国家管理恒常有序。但后来变得繁琐和过度,又演变为请客送礼取代典章制度。例如中国的道,也被人变成了术。也就是计谋和小聪明。等等等等。中国文明中正的和负的,都变成了中国人基因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文化,让中国人变得过度聪明,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个自然人的本能,例如诚实不欺,不说谎话,心口如一。许多中国人从小都会撒谎,许多中国人把谎话当成真话来讲。许多中国人都有以私利为根基的自以为是的小聪明。这种小聪明我一眼都能看穿,这种小聪明让我厌恶。其实最后是“机关算进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如果中国人能学傻,也许中国人的灾难就会少些。
中国人性格的另一种基因,野蛮基因。也许许多人会不认同。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人爱好和平,怎么中国人和野蛮联系起来?从源头上讲,中华民族的诞生是在血腥中诞生的。《易经》中的第一卦乾卦中有一句“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从黄帝和蚩尤的大战,到东周列国,春秋战国,都是一系列野蛮的战争。当时的上层人以肉食为主,这就造就了他们好战,杀戮成性。正是因为这样的野蛮,才有了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璀璨的文明的创造,以此来教化约束这种野蛮。但野蛮的基因依然存在,再看看历次朝代更替时的战争,项羽进关后坑杀二十万秦国人。张献忠的杀人取乐。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还有中国的酷刑,都透露出一种野蛮,例如油烹,腰斩,砍足,挖眼等等。也有人说,这是太遥远的事情,中国已经变文明了。那么就说说最近,离我们最近的有蒋介石对共产党人的屠杀。文革中民众对当权派,知识分子,以及民众之间的那种斗争无不表现出一种野蛮。在互联网中那种不堪入目的脏话不是野蛮的表现吗?读史不仅知更替,更是让人明智。中国人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后,才能知道该改变什么,做些什么。中国人称自己为文明古国,以有五千年文明而自豪。但在具体的个人和行为上,我们的文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透过历史,我清晰地看到中国人的缺点,也清晰地看到了中国人的优点。中国人吃苦耐劳,肯学习,什么都能做到最好。从一般性的性格来讲,没有什么优劣之分。都具有两面性,在是优点的同时,也会是弱点。对于世界各国,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长处,也都有各自的短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需要互相学习,互相包容,在学习和包容中互相融合。
二十四史读后感(三)
翻开《二十四史》,感受历史的伟大!
通过读史,我们要学会淡泊名利的心境。淡泊无疑是一种解脱:从利益纷争之中解脱出来,从官场争执之中解脱出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用淡泊为自己撑开一片晴空。晋代的陶渊明,清廉正直,淡泊名利,因看不惯官场中的黑暗腐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以一首《归园田居》退隐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南山之下,每天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轻松生活,日日沉浸在乡村田园的悠闲自得之中,为自己开启了一方乐土,此淡泊名利,退隐山村之举,皆为后人所称赞。因此,人要学会淡泊。
通过读史,我们要学会奋发进取的精神。奋进无(www.wolizhi.com)疑是一条成功的捷径:只有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往上爬,才会离成功近一点,再近一点。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奋进都会给我们创造出更多的机遇,创造出更多成功的机会。战国时期的苏秦,由于学识浅薄,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的态度亦是十分冷淡,这让他大受刺激,于是决定发奋读书,头悬梁、锥刺骨,终于学有所成。正因为苏秦拥有奋进的精神,并持之以恒的付出了常人所不能及的辛苦与努力,后来,苏秦凭着满腹学识先后去游说六国联合抗秦,取得了成功,被封为六国宰相,一时风光无限。因此,人要学会奋进。
合上《二十四史》,我感慨万分:悠悠历史长河中,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让我们趁一个慵懒的午后,在窗明几净下持一卷古色古香的史书,让指尖抚过墨香浓郁的字迹,让历史熏陶我们情操!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300字 中国简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