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励志网

地球的红飘带读后感

分类: 读后感  时间: 2022-11-14 18:18:08 
点击全文阅读

地球的红飘带读后感(一)

地球的红飘带读后感

《地球的红飘带》描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之中的很多故事。故事情节从湘江之役写起,描绘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完整过程。随着情节的开展,最让我眼前一亮和哑然的是,作者有足以媲美诗人的激情和文笔,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具有历史学家的严肃精神,这是很多小说家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他的每一划,每一字,每一句,都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使诗与史融为一体,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本书主要表现红军湘江突围,强渡乌江,在遵义城召开的具有历史转折性深远意义的中共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回到了领导岗位。遵义会议后,红军转被动为主动,四渡赤水回贵阳,直指云南,接着北上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族区准备强渡天险大渡河。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为实现一、四方面军会师,共同北上抗日的战略目的,穿过原始森林,爬越了几座终年积雪不化,空气稀薄的大雪山,越过了充满神秘的死亡地带--草地,北进道路也打开了。然而,利欲熏心的张国焘却制造种种借口不肯北进,擅自率左路军全部和右路军一部调头南下,重新回到草地,并另立"中央",制造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而毛泽东、张闻天等领导人为首的党中央和一、三军团的红军则越过了长征路上最后一道天险--腊子口,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家"--陕北根据地。从此两万余里的长征即将胜利结束。

地球的红飘带读后感(二)

最近读了作家魏巍的力作《地球的红飘带》,久久不能平静。这部书于1986年12月完成初稿,1987年4月修改完毕,1989年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后又多次再版印刷。

这本书全方位地展现了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历经的诸多战役,描绘了一幅幅深沉凝重的场景:伤亡惨重的湘江突围、波涛汹涌的乌江天险、意义深远的遵义会议、风云变幻的雪山草地……红军战士衣衫褴褛,腹中饥饿,却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与来自红军内部的矛盾斗争。

作品内容浩瀚,人物众多,对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坚持真理,朱德的忠厚朴实、身先士卒,周恩来的忠诚缜密、敬业干练,以及王稼祥、张闻天、董必武等革命前辈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革命前途的深谋远虑,作者都作了细腻的书写,对韩洞庭、李樱桃等普通红军战士也作了生动的记述。同时,对蒋介石、王家烈等反派人物也刻画得有血有肉,没有陷于简单的脸谱化处理。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的细腻情感和瞬息万变的心理活动,使得此书取得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正是长征孕育的火种让我们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当年的红军战士是靠什么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实现了最后的胜利?在书中,我们找到了答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党全军的坚强团结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靠的是红军战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使红军打败了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己的强敌,战胜了人间罕见的艰险。

长征的意义远远超越了民族,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它留给我们的是一笔挖掘不尽的精神财富。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当我们重温长征精神,更感她犹如一条鲜艳夺目的红飘带,已经成为我们一代代后来人奋斗的精神路标。

地球的红飘带读后感(三)

寒假时,爸爸递给我一套连环画,叫《地球的红飘带》。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红军在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我拿到书,高兴极了。看着这套书,我疑惑不解:"为什么作者给它起名叫《地球的红飘带》呢?"

我怀着这个疑问,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湘江激战、四渡赤水、抢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尤其是为了能够抢渡泸定桥,他们不畏艰辛,日以继夜地赶赴目的地;红军组织的突击队,(www.wolizhi.com)攀着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勇敢顽强地向前冲,最后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为他们身后千万个红军战士顺利通过泸定桥铺平了道路。看到这里,我心潮澎湃,为红军的这种大无畏精神所折服。

就这样,我怀着激动无比的心情看完了这套书,终于明白书名的含义:飘带指的是一部史诗,这是英勇的红军战士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携刻在我们的地球上的。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们要发扬伟大长征精神,为创造中华民族的辉煌尽一份力。

只有一个地球的读后感 地球我的母亲读后感 地球之谜的读后感

猜你喜欢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