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读后感1200字
红与黑读后感1200字(一)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涉及了从法国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许多方面的生活风情;上写皇帝首相、王公贵族,下写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通过教会、政党以及各阶级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对查理十世统治下的法国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人情世态、风土习俗,作了真实而又生动的描绘。
小说主人翁于连?索黑尔,是一个出身农民家庭但博学多才的青年。这个出类拔萃的青年雄心勃勃,决不甘于贫贱,一心向往拿破伦时代的沸腾生活,渴望通过从军去建功立业,青云直上。但在王政复辟时期,在极端反民主的贵族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法国,于连看到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通过教会一途他才有希望跻身上流社会。小说题名《红与黑》,红即象征军队,黑即象征教会。于连开头在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府上当家庭教师,为了报复贵族资产阶级对他的鄙视,找到迅速爬上去的捷径,使他很快赢得了市长夫人的欢心,成为她的情人,因此得以进入修道院学习,企图以此达到发达的目的。他最后到了巴黎,又有幸成为德?拉?木尔候爵的私人秘书,同时勾搭上了候爵的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女玛特儿。正准备和玛特儿结婚,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美梦的时候,市长夫人出于嫉妒,在听她忏悔的教士的指使下,给候爵写了一封揭发他丑行的长信,使于连的野心和梦幻完全破灭了。在他绝望之余,一怒枪击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严厉的审判,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从而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
一心希望摆脱贫贱地位报复上流社会蔑视的于连,是煞费苦心,不择手段的。他明明崇拜拿破伦,却要当众大骂拿破伦,他明明不信神灵,却要把《圣经》读得烂熟,能够完全背诵。好虚伪的青年啊!我不了解那时的生活背景,只知道于连为了争名夺利做自己的黄粱美梦而欺骗自己,带着假面具来应酬所有的人,如果我是他,我会很累。要自己时刻像电影里一样去扮演一个和自己内心世界异样的角色,而且要让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出戏,沉浸在这个角色里是很难办到的。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我真同情于连。
正义永远战胜邪恶,于连最终的下场是可悲的,所以待人最好多一些真诚少些虚伪。
红与黑读后感1200字(二)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
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
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作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德·雷纳尔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也令人拍案叫绝。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红与黑读后感1200字(三)
《红与黑》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作家斯当达,斯当达是拿破仑的铁杆粉丝,写过《拿破仑传稿》、《忆拿破仑》,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生平只敬仰一人:拿破仑。”
斯当达赞颂拿破仑强劲的个性,充沛的精力,敢于冒险的精神和雄才大略的头脑。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可以说是从拿破仑模子里刻出来的人物,同样一种英雄性格,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就有幸与不幸之别。于连神往于拿破仑,但是于连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功名只向马上取”的拿破仑时代,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宣告拿破仑时代的结束,于连所处的时代是复辟王朝时期。
正如于连感叹的那样:“拿破仑啊!你那时代,靠打仗出生入死,以博取荣华富贵,那多痛快!现如今却去加重穷人的苦难,岂不卑鄙!”
如果说拿破仑是扫荡欧洲封建制度的成功者,那么,于连则是向社会开战的不幸儿。他生就火热的性格,充满着进取精神,向往于英雄行为,但在一个复辟倒退的社会,便成了一个排斥现存秩序、颠覆神圣事物的叛逆份子。
于连在家里,同他的父兄说不到一起去,常常挨揍;进入社会,在市长家、修道院、侯爵府,看到满满的庸俗、虚伪、猥琐,更是觉得格格不入;家庭、社会、时代三者不合适,就苦了他。
他年轻有为,也想干一番事业,惩恶扬善,伸张正义,最终却只能面对残酷的现实,强迫自己去探究卑鄙的人心,再以虚伪的言行,行其欺诈的勾当,融入庸俗的社会。他为自己卑微的地位而敢于抗争,在敌对的环境中做着没有希望的挣扎。
于连身为下贱,心比天高,如他自己所说:“老天爷把我放在穷人堆里,却给了我一颗高贵的心。”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红楼梦》里的一个人物:晴霏,《红楼梦》对晴霏的判词是这样写的:“霏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挂。”
晴霏是《红楼梦》里面最为光彩夺目的一位奴婢,她纯真、善良、见义勇为,她敢笑、敢骂、敢斗争,她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却做了最坚决的抗争,晴霏的身世命运是极其悲惨的,“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如今现打炕上拉下来,蓬头垢面的两个女人挽架起来去了。”至死不知乡籍何处,父母何人,连姓氏都无曾知晓。
于连也是,正当飞黄腾达之际,不料收到告密信的打击,他不惜功亏一篑,也要泄愤报复,愤然走上断头台,不求上诉,不乞一命,终究是一个悲剧。
这个悲剧,是于连个人的悲剧,也是所有杰出人物生不逢时的悲剧。
斯当达把小说定义为一面镜子,“小说(www.wolizhi.com),是一面镜子,鉴以照之,一路行去。”小说要像镜子一样反映现实中的社会生活,镜子“有时映现蔚蓝的天空,有时照出的却是路上的污泥,这能怪镜子吗?”于是我们在斯当达笔下看到1830年法国内地生活的庸俗,圣公会的肆虐,贵族社会的奢靡和保皇势力的猖獗。
《红与黑》是一本政治性很强的小说,又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爱情小说。
《红与黑》由于是由外文翻译过来的,刚读起来略有拗口,加之对法国的历史背景不太了解,所以不易理解,可能读起来会乏味一些,但坚持读下去,会越来越有味道。高潮部分在书的结尾部分,各种原因吧,我断断续续读了数月,差点没能够读完,庆幸自己坚持读完了,不然定会遗憾。
红与黑读后感3000字 红与黑读后感5000字 红与黑读后感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