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宝玉挨打读后感
红楼梦宝玉挨打读后感(一)
宝玉挨打这件事,说到底是一个教育上问题。
不管宝玉犯了什么错,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所以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不可能更改已经发生的事情。这时候的教育,如果是为了防止宝玉今后再犯这样的错误,就应该首先问清楚宝玉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为什么犯了错。当家长真正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和出发点,才能找到好的沟通点。但是宝玉的爸爸没有和他做任何沟通,而是直接就打,这显然是极度野蛮人的行为,这种行为如果放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就是虐待儿童。家长是会被告上法庭,受到法律的严惩的。
还有,贾政打宝玉,这里有非常明显的表演成分。开始众人劝不要打,他就说这孩子将来要杀父弑君。他这个幻觉式的猜测,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是极度夸张宝玉的过错。为自己打人找借口。
后来宝玉的妈妈来劝,他又说要拿绳子勒死他算了。这都是一种“人来疯”的表现,就象演员看到观众越多,表演的就越投入。贾政没当明星真可惜了。他很擅长表演。
三字经上说: 子不教,父之过。
如果三字经是对的,那么贾政最应该打的人,是他自己。
红楼梦宝玉挨打读后感(二)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的著名事件之一,突出表现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了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
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 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
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
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贾政对此早有不满,如今听信谗言,才顿起教训之心。 今天的读者,不能仅仅视此为纨绔子弟的行径。
贾政打宝玉一节,原文虽著墨不多,但却写得曲折有致,打的程度也是逐步升级。
王夫人三“哭”:
王夫人一哭,是为了把宝玉从贾政的板子下解救出来;
二哭,是因为看了宝玉的伤势;
三哭,“你替珠儿早死了,留著珠儿,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王夫人的三“哭”表现出贾府中的嫡庶之争的矛盾。
贾母三“逼”
一“逼”。先嚷著“先打死我,再打死他”,责怪自己“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二“逼”。责备贾政:“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宝玉就禁得起了?”。
三“逼”。“我猜著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
如果说,王夫人面对贾政,用的招儿是扬汤止沸;那么,贾母则是釜底抽薪。 在
做“严父”还是做“孝子”的问题上,他无条件地选择了后者,就这样,贾府中一场激烈的矛盾冲突以贾政的全线溃败而宣告结束了。
红楼梦宝玉挨打读后感(三)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故事,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了他们的虚伪、欺诈、腐朽和罪恶。曹雪芹用他那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 ,有人说最漂亮的是秦可卿,但最牵人心弦的,无疑是黛玉。这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痴情女子,无时无刻,不让人为之动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首词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胜西施的姿容刻画的淋漓尽致。就是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却敢于同封建礼教作斗争,她不委屈求全,她就是她,她自尊,她清高。她敢想敢说,她言语犀利,别人都认为她小心眼,只有宝玉懂她,只有他俩心灵相通,在黑暗的封建制度下互相扶持。
宝玉见到林妹妹时,“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比喻更是让人对林妹妹柔弱的娇美以无限想象。林黛玉非但外表秀美,她才华横溢,对诗对词无不让人钦佩,《葬花吟》以及同史湘云对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尤为经典,在对菊花诗中,一句“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于菊于人,林妹妹的高洁与苦楚都在其中。同时她还坦然,遇事有一说一,而且分寸得体,但寄人篱下的她善感、多愁,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身世遭遇感伤,有时不免还语中带刺、有点刻薄。“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正是林妹妹不计较功名、深感世态炎凉的写照。
然而,黛玉的泪与病是最让人心生爱怜的。其因母亲生前嘱其“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而倍加善感,开始她为宝玉的不理解而恼,后又为一些误会而恼。而这些恼,皆因她对“洁”之追求,她追求爱情的洁,但宝玉青春年少,虽然对林妹妹情有独钟,但不拘一格贪玩博爱,让林妹妹心生蒙影;她追求心与心的洁,但贾府上下许多人都城府甚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就连花开花落,她也追求洁,生恐“污淖陷渠沟”。所以史湘云将其比戏子她恼人,晴雯不开门,她恼人。最为高潮的,是葬花的一段,不免让人落泪,尤其是最后几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红楼梦》中有太多的不透彻。林黛玉作为其灵魂人物之一,她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黛玉一直在寻找著她的“香丘”,直到死亡。她悲叹著“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却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www.wolizhi.com)
我喜欢黛玉的纯粹,她不似宝钗般工于心计。当宝玉挨打后,精于世故的宝钗送来药丸,而且还用教训的语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叛逆者、宝玉的支持者,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哭成了桃儿一般。她不是软弱,她只是将情感融入泪水,因为她知道宝玉会明白的。
此刻,我不再为黛玉的早逝而感到可惜,也许,离开那个她融入不了的世界,对她来说是一件好事。
高一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650字 红楼梦各回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