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八百字读后感
高中生八百字读后感(一)
看《三重门》仿佛在回忆过去,而读主人公林雨翔的故事就有对看镜子照的感觉。
正如后记中写的:这就是生活。的确,本书写的都是大实话,出自肺腑之言,都是直白,尖刻的。人物表露出的是少年的狂傲,青春的不羁。也许这是一个典型得到心理年龄,十来岁的少年处在一个不安分的年龄,爱表现,爱出风头,有一定的才华与能力,希望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赞美,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林雨翔想树立的是一个独立完全的自己。对于赏识自己而自己不喜欢的老师,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仍会好好地利用这个机会。在今人看来这不能算作无情,且美其名曰“现实”。
与我们这些同龄人相处,父母们扮演的上一支配者与被支配的角色。我们的饮食起居都是父母包办。为了我们,父母宁可自己少用一点也不会让我们比别人差。这在无形中给我们造成了压力,使得我们被“逼”着学习,其实关心、理解并不是父母单方面的“必要条件”,而是亲子间互相的“重要条件”。看看两鬓斑白的父母,受着充满期盼的眼光,一种肩负重任的感觉自心头由然而升,于是硬着头皮勉强往书堆里钻。最终,在无奈之余偶然的发泄竟被说成任性;一阶段的失败被认为是不求上进,贪玩,父母对女儿的言行表现有最后的裁判权。反之,一个家庭的喜乐也受我们的支配,女儿考上重点大学,全家津津乐道喜上眉梢。更有胜者,一家三口今天“新马泰”明日“港澳台”。如果孩子高考落榜,那么家中立刻变得死气沉沉,静若无人,有时还有吵架声传出;学习考试期间家长陪读陪夜是普通现象。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用心我们永远也不会理解,更不会接受。
孩子的无奈,父母的期待,老师的苦衷。你可以对当今的教育制度抱怨,但不应指责。或许现在的你正如那个林雨翔。《三重门》没有结束,林雨翔只是在十字路口发呆,不知道结尾应是什么。到此,小说告一段落,而大家仍在自己的道路上继续走着。作者也希望各位能继续。无论发生什么事告诉自己:我是天上的星宿,总是发光的。
高中生八百字读后感(二)
亲情是上帝给予人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安慰,无论他是普通人还是拥有任何背景的人,是好人还是坏蛋,心中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就是父母给予的爱了。当我读了这本书后心中大有感触,不知道是不是平时的时候过于任性,只要读到了有关父爱或母爱的语句心里便有些心酸了。
如果你认为冰心小时候很调皮的话,那你就错了!其实,我以前也是认为她和我一样,但是,当我读完了导言才知道是我理解错了。在冰心的笔下,母爱是最值得赞颂的博大无私,至高无上的人类情感,它是生命的源泉,美的极致和人生的港湾。她曾经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中赞美道:“只有普天下的母亲的爱,或隐或显,或出或没,不论你用斗量,用尺量,或使用心灵的度量衡来推测;我的母亲对于我,你的母亲对于你,他的母亲和她的母亲对于他和她;他们的爱是一般的长阔高深,分毫都不差减。”还有被用来引作《春水》的序诗的一手:“母亲哪!这零碎的片儿,你能看一看么?这些子,在没有我以前已隐藏在你的心怀里。”既可以看出冰心内在的这份深意。“母爱”早已内蕴在母亲的心怀里,我只是把它变成文字而已,这诗本就属于母亲,如今我把它呈现在母亲的面前。因而在她的诗中,母亲是无处不再的,无时不在的。她就象那普照和滋润万物生长的春光,沐浴和哺育着时间万物萌芽,成长,开花和结果:“小小的话,也想抬起头了,感谢春光么?”她有时又是躲避内心风雨的巢穴或灵魂的安顿之所,将生命中所有的痛苦,幻灭和悲哀,消泯在母爱的怀抱里:“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母亲呵!撇开你的,忧愁,融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从这种能够包容以前的母亲博大的胸怀和爱里,作者感受到了一种伟大的力量,由此它常常把母爱提升到了祖国之爱与人类之间的爱。比如面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隔膜,以至于他人便是地狱的社会,她用爱来呼唤大家:“人类啊!相爱罢,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统一的归宿。”只有这样,一个理想的和谐的社会才能降临人世。
我对于冰心幼时的经历和她写的诗都冲忙了好其与崇拜,不论是诗还是人都有着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他的诗歌中除了表达伟大的母爱的,还有对大自然的赞美呢!我想她也一定是把大自然当作母亲一样来写的吧,将母爱又扩大了,将母亲手中的孩子也升华为了地球村中的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类了!
高中生八百字读后感(三)
余华得这本《活着》是经朋友介绍才知道的,但是我并没有太上心,也没有机会看。难得有时间品读此书,居然吸引我一气读完了此书。
作者在书中以福贵地主少爷从大富败落成一贫如洗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其人生八劫的悲惨和其乐观豁达形成的反差,引人深思——人为什么活着。
少爷福贵富有时没有得到良好得教育,一直过着生活放荡的日子,吃喝嫖赌,嗜赌成性,父母的管教,良妻的劝说均不奏效,到输光家业,一贫如洗时才猛然醒悟,悔时已晚。从此福贵成穷人贫民,承受起养家糊口的担子与责任。父亲气死了,母亲不堪劳苦病倒了,贫穷中的福贵在为给母亲求医的途中被国民党抓去成壮丁。经历了战争的波折,回到家时福贵的母亲已去世,聪明的女儿因病已成了聋哑人。贤良的妻子支持着福贵,共同养育着一双儿女,然而,福贵的儿子在读五年级时为救学校校长产后大出血,奋勇献血,居然因抽血过度而死,……然而,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过一阵子平安的日子,厄运总要降临到福贵的头上。给女儿找到女婿成了家,女儿却在产后不久即离开人世,也是大出血。被困苦潦倒拖累的妻子承受了儿子、女儿早逝的痛苦后离开人世。福贵的亲人只剩下女婿与外孙,爱婿又被一次劫难夺走了生命,饥饿中长大了几岁的外孙,一次,发烧时外公买来很多豆子,难得吃饱肚子外孙的开怀痛吃,结果被豆子撑死了。
我想造化弄人,与福贵生不逢时不无关系。否则,也不至于那么悲惨,但是也不得不叹服作者在平铺直抒下叙写了那么震撼人心的故事。也因此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来丽。卡特对中国着名作家余华的《活着》的评价,他对小说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生活,简朴优美未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先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艾来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用。”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民的责任。”书的最后写道:“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时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余华用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来娓娓叙说一个家庭的平凡却不正常的故事。
读完此书,不禁深思,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脆弱的,为什么活着是每个人都应当面对的问题,并且是亲历的现实问题。不少人认为活着为了享受幸福、快乐、安康、甜蜜……,为了爱情、升官、发财,当达不到时就怨天尤人,甚至丧心病狂走损人害己之路……其实《活着》引发我们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这是一个如此宽广而深邃的话题,有时要用人一生的经历才能交上完整的答卷。
死并不可怕,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是,太多的亲人一次次的离去,承受一次次的打击,确实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生命观。福贵从物质富裕而精神空虚的纨绔子弟,变成物质上贫乏而精神丰富的明白人,从不能体恤妻子贤良苦心,到发现妻子的美德,痛改人生方向,踏实走勤劳耕作之路,一家人妻贤子孝,其乐无比。
福贵前半生糊涂做人,后半生却不糊涂,在平凡中表现了不平凡。(www.wolizhi.com)
高中生怎样写读后感 成长的翅膀读后感 老人与海2021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