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林读后感
牲畜林读后感
《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其中使用了几次“延迟”?这样的“延迟”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牲畜林》,多次使用“延迟”,其中较大的有六次。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朱阿一共有六次打算射击,其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但这又不是简单地照搬民间故事的写法,而是有一些更深的意思在凇J紫?小说的结构和主题的要点,都在于“牲畜林”这一意象。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
其次,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同样,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本来就已十分穷困,一旦失去这点财产,生活将更加悲惨。
小母牛花大姐倔强地不听德国兵的使唤,反而领着他进入密林深处,使他(包括后面悄悄跟着的朱阿)鼻子被荆棘划破,双脚陷入小溪。而朱阿则是思前虑后,本来就双手发抖,瞄不准,现在又如此激动……他使劲瞄准,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从山洞里跑出的一只小羊,被德国兵抓住之后,则是声嘶力竭叫唤着。出来恳求朱阿瞄准点的是二位白胡子的老牧羊人。而朱阿被恳求之后,简直给搞糊涂了,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对于朱阿的犹豫和颤抖,第一次是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第二次是比喻(借喻),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朱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扳机在何处,但夸张的手法则把他的尴尬(他也想瞄准,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写得更鲜活;下面的一只火鸡更有趣,它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德国兵抓住,逗引着对方一层一层地往树上爬,最终压断树枝摔了下来,而它自己却挺着胸脯,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
来给火鸡求情的姑娘也很有趣,半带利诱半带威胁地对朱阿说话,使得朱阿羞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把猎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这也是作家想像力丰富、联想、无拘无束的表现,而这种自由联想,也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冕的反抗;接下来出场的是一只兔子,它圆鼓鼓的,比野兔肥实,听到响声不但不跑,反而趴在地上不动,被抓住之后吱吱乱叫、左右扭动(与小猪的拼命挣扎又不间,一词之异,体现出作家用词的准确性),使德国兵不得不高举手臂,跳来跳去。并且,这一段只写了朱阿被恳求,至于恳求之后的情,则省略了。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免重复的考虑。
然后是第六次,这次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作者似乎有意避免把一个太鲜活的生命在他的小说里交付到死亡的命运中去,从而安排了一只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朱阿终于要射击了,这次是躲在他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不仅是因为怕误伤那些牲畜,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反被对方开枪还击。这一点心理很隐蔽,作者的写法也很隐蔽,但却是情节推进的一个小小扳机。(www.wolizhi.com)
小说的高潮出现在朱阿终于开枪射击之后。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它不是牲畜,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勺,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黑色的光亮读后感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 朱自清文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