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与行读后感
国学知与行读后感(一)
国学经典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着作选读。其中如“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 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着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 仁爱” 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 爱人” 、“ 知识”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国学知与行读后感(二)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发出这句感叹,已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事情了。光阴如白驹过隙,在同样的春夏秋冬中,人类走过了不同的悲欢聚散,从古至今没有改变的是对文字的热忱与尊重,从史官秉笔直书,到文人惜墨如金,是我们对古老的文化与生俱来的崇拜与信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上山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无不脍炙人口,每一句都蕴涵着深邃的哲理,它们经过了漫长的时间荡涤与岁月的积淀,包含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国学知与行》便将这种智慧呈现在我们眼前。
读《论语》跟孔子学做老师。在教育内容上,孔子重视“文、行、忠、作”,不仅重视书本知识,更强调社会实践,提倡学以致用。在教育态度上,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且学习前人的东西要有自己的态度,去伪存真,改其不足而学其优长。在教育方法上,孔子善于因材施教,采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育,而从不填鸭式地强行灌输。在学风上,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多闻阙疑”,“不耻下问”,反对弄虚作假和脱离实际。这一切,即使在当今最先进的教育理论中,依然是最重要的闪光之点。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针对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而言,它还是一种自我教育的理论,是人生不断自修,不断进步的学说。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的说法,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人生的不断追求融为一体,把做人与治学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本质。
读到《老子》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以前理解的是老子希望回到那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的无为思想中包含着的是一种避世的消极态度。其实老子是以“无为”,求得“无不为”。老子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正是从方法论上说明了老子主张以无为而有所作为。“无为”是顺道而为,即按自然规律办事,而不是破坏自然规律的人为,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讲的是“道”永远顺其自然无所为而没有什么不是它所为。这一句又向我们阐述了老子认为道是万物本源的思想。它虽无为却无不为。即万物无不由“道”的作用而成,要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无为。老子的辩证思想也让人钦佩。“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面对成功,不要沾沾自喜,面对失败,也不要就此放弃。世界上的万物是会互相转换的。
读《庄子》欣赏他的睿智逍遥,更被老庄的笑对生死而折服。庄子在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不要觉得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可喜,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可怕。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人这一生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在整个这个匆忙过程中,其实对于越来越短的时光,都心存畏惧,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笑谈生死呢?当读到“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时才明白,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读到《韩非子》的时候本打算直接跳过去,一贵族写的服务帝王的典籍,对我们能有多大帮助?还是喜欢孔孟、老庄那种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但它又这么有名,出于好奇,看看他凭什么与其他圣贤分庭抗礼,在诸子百家中占有一席之地。读完之后发现韩非子是个直白的人,他对人性“好利恶害”的分析一针见血。确实“人皆挟自为心”“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因而要“因情”和“利导”。《韩非子》充满了理性和智慧。如他的“赏罚有度”“量才用人,各称其职”对我们班级管理也有指导作用,看来经典就是经典啊。
袁腾飞老师在讲《两宋风云》时说:我们立国五千多年,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的历史这么久远,我们靠的是什么呢?不是我们的武装力量多么强大,历史上我们被异族征服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也不像以色列民族,有一种宗教信仰支撑着。我们靠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炎黄子孙、孔孟传人的传统文化,使我们这个民族能够生生不息,新火相传,直到今日。所以读一读国学经典,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风景,经历更成熟的人生。
国学知与行读后感(三)
国学经典是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星辰的瑰宝,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像一根韧带将中华文明之珠串联在一起。
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www.wolizhi.com)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已。”国学经典力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滋味。《论语述而》中也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在工作中让我真切得体会到,这句话说得太对了。学校的老师们人才济济,他们基本功扎实,精通电脑。 音乐 .绘画。而且教学多年的他们 经验丰富,面对学生问题能轻松应对,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让我佩服。《老子》和《易经》中的许多表述,虽然不一定能为世人背诵,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东西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古话就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为人,还是谦虚一点的好。
在教育的科学发展的问题上,《易经》也早已指出: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我的理解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来向老师学,求老师教,而不是老师去求学生学,那样的效果会适得其反。只有始终保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学生,才是具备发展潜力的学生!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经典国学”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国学读后感 国学读后感300字 国学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