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励志网

《偶发空缺》读后感

分类: 读后感  时间: 2021-11-11 11:31:09 
点击全文阅读

《偶发空缺》读后感

《偶发空缺》读后感

阅读《偶发空缺》就像是一场华丽的冒险,因为罗琳的这次转型十分的彻底,就像是周杰伦新专辑开吼《大河向东流》或是斯蒂芬金写了《简爱》一般的令人震撼。如果这本书假托别的作者名出版,那么,没有人会把它和罗琳扯上任何关系,想要在本书里找到哈利波特系列的蛛丝马迹,都是徒劳。这是一本一点儿都没掺水的严肃的纯文学作品,继承了传统英国文学的现实和尖刻,忘了波特吧,这是本成人小说,当然,如果心智成熟的未成年人也可以乱入。

就现实意义和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上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要远远高于HP系列。一个类型文学作家能够直面现实,并且扛上那些社会责任,总是令人敬佩的,作为一个身家10亿美元的作家来说,罗琳完全可以沿着她开拓的路线一直走下去,或是就此封笔,可是她居然还能有这样从零开始的勇气,而且做得完全不逊色于那些以“正统”自居,曾对罗琳作品的文学价值不屑一顾的作家和评论家。

由于罗琳自身经历等原因,她一直对于英国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关注,她建立了数个慈善基金,捐出1亿美元用于多发性硬化病的研究,并且参与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演出,很多人只注意到她朗读的是童话故事《彼得?潘》,而没有注意到她参与表演的那个环节要表现的主题是在世界率先实现全民免费医疗的英国医疗系统。显然,罗琳意识到,作为一个作家,她除了捐赠她的财富之外,更有力的武器是她的笔,文字的力量可以扭转一个人乃至一个时代的思维惯性。她的书带我们走进了贫民家庭,把他们的遭际剖白给我们看,相信看了此书,即使没有潸然泪下,也会因此受到震动,开始去思考善恶之间的模糊边线。 这个故事从来不是像umbrella那首歌开始唱的那样,是个“好女孩变坏啦”的故事,而是一个在生活徒然失去重心之后,重新寻找那把可以遮风避雨的大伞,重新找寻生活意义的故事。对主人公之一,问题少女克里斯塔尔来说,她本来以为可以永远站在巴里?菲尔布拉泽的大伞下得到庇护,可是,随着故事开篇,巴里的猝死,结束了这一切。

巴里的死,掀开了原本安静平和的帕格镇不为人知的种种内幕。在复杂的人性面前,巴里像是硕果仅存的圣人像,可是,这也难保是居民们的又一次道德美化,参考罗比死后他们的反应就知道了。巴里是维系富人区帕格镇和贫民区丛地之间的脆弱的连接线,随着他的死,结束了这微妙的平衡,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这个偶发空缺,想要占据这个举足轻重的教区议会席位,很多竞选人和他们的支持者认为,这关系到帕格镇的未来,这个人的当选将决定丛地未来的划归,以及一些社会保障机构——例如说戒毒所能否正常运行。随着竞选的到来,各种不堪的秘密也将一一浮上水面,这一刻,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

有人把罗琳在这本书里的写作方式和狄更斯相提并论,窃以为,罗琳更近了一步。书中林林总总塑造了接近二十个主要人物,罕见脸谱化的平面人物(有几个配角因为篇幅和角色所限性格比较单一)。故事里更没有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对立,道貌岸然的人物也有真情流露的一面,柔弱无助的人物也有性格缺陷的一面,罗琳着力要展现的,是真正的人性,人性复杂变幻,内心纠葛的一面,故事里,每个人的灵魂都不是纯白或纯黑的,都有白中之黑和黑中之白,真实的人生便是如此,鲜有纯粹的颜色,不过是一片迷糊的灰色地带,随着外界的触发条件展现出不同的颜色。

每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中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健康、心理、家暴、叛逆、出轨??五花八门,只不过都被拉下的窗帘掩盖在幸福的表象之下。从这个角度来看,洋洋自得的帕格镇居民和他们所鄙视的丛地“那些人”之间并无太多的区别,只不过丛地的人们的悲剧是被活生生的扒开了给人看,他们失去了生活的平衡。而那帮以体面人自居的绅士们还要一点点的摧毁他们重回生活正轨的希望,把他们视为有害的“垃圾”。

没有人关注过“垃圾们”的生活,就像特莉回忆的,有几个对她很好的社工,可是六点之后,她们都按时下班回家,再次离开她的生活。因此她和克里斯塔尔早就习惯了被人抛下,习惯了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当结尾的悲剧大爆发的一刻,相信读者会和书中人一起思考,悲剧是如何产生的?谁应该为此负责?是越来越削减开支的医疗保障制度?还是流于形式的社工制度?或是那几个亲眼目睹罗比一个人在河岸边哭喊着寻找姐姐却漠然置之的人?可是,我们发现,我们没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轻易地指责任何人。因为我们一直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不作为也是一种罪行。他人有罪,我也有罪,冷漠、嘲笑、无动于衷??这些都是我们所犯的罪行。 这就是罗琳对于灵魂,尤其是对于自我的拷问,她没有将悲剧的产生仅仅归结为制度或是政体,伟大的文学一定是超越政治的,肯定不是把控诉制度对人的压迫作为最大的目标,人性的软弱是超乎政治和国界存在的一种广泛的共通性,作家没有站的远远地居高临下的描写这些故事,而是始终在自我反思,反省自己是不是也做了帮凶。(www.wolizhi.com)

正如莫言在谈创作中提到的,“要直面自己的灵魂,就是‘把自己当罪人写’这个阶段,对自己心理和灵魂的解剖,这是一个突破口,我们在许多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掩藏着很多个人的自私、怯懦、卑微,许多都是逃避。” 看了这本书,我无法原谅的,就是我日渐冷漠的内心,和对于弱势群体的无动于衷,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是悲剧的制造者而不自知。结尾的一缕曙光,仿佛给了我们一点希望,也许会有一个更好的帕格镇出现,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改变我们的无动于衷,去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我的路》读后感 《时光电影院》读后感 《乌龙院》读后感

猜你喜欢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