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赞美读后感
穆旦赞美读后感(一)
那样一个沉默的年代,一切都凝固了,一切都静止了。只有痛苦是鲜活的,亦只有爱是生动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千百年——这是中国人的麻木,也是中国人的坚韧。
我读穆旦先生的《赞美》,仿佛看到那样一个佝偻的人影,他摇晃着在黑暗中行走着。他行走着,并不匍匐;他行走着,步伐决然;他行走着,去迎接明天的朝阳。
那样一个人啊,他苍老的皱褶里没有痛苦,也没有希翼;没有哀愁,也没有欣喜。他有的,是超然后的平静。
就像那样一个午后呀,手心粗粝的老人坐在马扎上,微微笑着堆起脸上的皱褶。他就慢慢地摇晃着手里的蒲扇,慢慢地对你说:“你听呀,我给你讲我过去的故事。”他平静,他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时代凝固住的,是太多带血的历史;时代记住的,是太多痛苦的挣扎。因为血,我们不能沉默;因为痛,我们破茧成蝶。
“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我仿佛看到穆旦先生紧锁的眉头,微抿的嘴角,没有一个看得清的人是不痛苦的——但他握笔的身影是那么坚定,而他的胸怀,那样的开阔高远。
我又看到那样一个人了,他或许是我中华亿万人中的一个,又或者他谁都不是。他是那样蹒跚而艰难地走着,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着。我相信他能一直走下去,就像我相信时光在他脸上留下的刻痕。
若岁月倒转,多想听到已仙逝三十余年的穆旦先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凝视着我们,再说一声——“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读后感(二)
读穆旦的诗感觉很吃力,但却有种忍不住的冲动去阅读。他那诗歌中包含的对人生和人类及生命起源的深刻思考,让我得到非常多的启迪,而这次阅读《赞美》却更多的是感动。
《赞美》这首诗写于上世纪40年代,那时中国正出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大地一片血雨腥风,炮火连天,百姓们处于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而在封建社会压在最底层的农民更是困苦不堪,他们是受灾难最多的群体,也是最辛勤最伟大的群体。这首《赞美》就是歌颂伟大的农民群体,也同时表达作者对中国农民的同情之心的。
“走不近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www.wolizhi.com)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低调的东流的水,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葬的年代。”这是这首诗开头几句,高密度的苦难意象群,给我一种悲凉和雄壮的感觉。这就是战争时期的华夏土地,荒凉、低调、忧郁,没有生机,所有的人、事、物、自然都处于一种沉睡麻木甚至是任人宰割的状态。诗人说有说不尽的故事和说不尽的灾难,而它们是沉默的,是的,那时中国的大多数是沉默的,未觉醒的,是令诗人伤悲的。诗人后面说“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我想这些话语是对仍旧被蒙蔽双眼的人民说的,他们善良、勤劳,却缺乏必要的醒悟。诗人是多么愿意他们觉悟起来,战斗起来啊。在耻辱里生存的人们,佝偻的人民,诗人愿意用臂膀去拥抱他们,赞美他们,提醒他们,告诫他们,如果他们这个大群体起来了,一个民族也就起来。我想,这就是集体力量的重要性。一个民族的繁华昌盛是与广大人民的团结和奉献分不开的。
诗人看到了一个仍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他身上肩负了父母和下一代的责任和希望。他会永远只是跟着犁头转吗?诗人当然不希望这样,我们也不希望这样。于是,觉悟的农民放下“古代的锄头”,融进了大众的爱里,并且坚定地溶进死亡里。这就预示着农民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农民,而是走向抗日展现的民族英雄。这些农民坦荡赤诚,表面沉默内心却热血,愿意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在那个时期,要不是千千万万农民子弟超越个人苦难,投身民族救亡的心路历程,那么我们的民族怎么可能解放和兴盛呢?诗人用叙事的口吻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投身抗日的农民典型,从而赞美了千千万万的农民子弟兵。
一样的是这悠远年代的风,一样的是从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申咛和寒冷。一切的一切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一切的一切都感染了悲伤的气息。一个民族在卑微的哭泣,一个民族的人们也在哭泣,在挣扎,在寻求解放。当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了多年的耻辱的历史而踟蹰,而伤悲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就必定会涌现爱国的热情与献身的激情,那么就有无数人走向战场,走向血腥,如果幸运的话,就会走向成功。一个民族就是这样子起来的,让我们同诗人一起歌颂这些伟大的农民,伟大的英雄吧!
小王子读后感 穆旦的诗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