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励志网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三版)读后感锦集

分类: 经典文章  时间: 2021-12-30 17:21:04 
点击全文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三版)读后感锦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三版)》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乔尔 / [英] 戈登·马特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三版)》读后感(一):无解的起源

第一本探讨原因的书,所以无从比较,直觉上是好看的,翻译偶尔有语序不是很流畅通顺的感觉,但不是词不达意那种。初看第一章对七月危机的导论,写法不如梅尔那本清晰有趣,到第二章从时间线上回溯至19世纪80年代,当时欧洲的外交格局就清晰可见了。接下来的几章,非常系统条理,按照主要参战国分别的外交政策,意识形态,国内国际局势和经济,社会心态等等所有可能造成战争的原因一一加以详述,每一章的信息量都非常具体而庞大,匆匆读过感觉未必可以完全消化。 至于结论,并没有定论性的,只是在研究方法上做了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开打这个复杂问题看来绝没有简单答案。发生在14年6月的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充其量可以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整个七月又处处可见似乎可以扭转的契机……也许像史蒂芬·平克说的,战神不停地掷骰子,在那一刻终于落到了会爆发的数字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三版)》读后感(二):历史思维的绝佳训练

作为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一战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塑造了今日的世界,其回响至今犹在耳畔。一百多年来,学界相关研究汗牛充栋,不乏著作卷帙浩繁,达千余页者,初学者难窥其堂奥。本书作为一部综述性著作,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一种思维训练,没有比研究一站起源更好的选择。在这一问题上,既有长时段的结构因素,也有短时段的突发事件;以国家、社会、个人之不同立场观之,其态度不同,观点各异;国内政治、外交体系、帝国主义、社会心态,不同因素的交互,发挥了或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因此,以“数量比较少的基本因素来为数量非常多的现象提供解释”(第九章),几无可能。新的历史环境推动新的反思,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费舍尔论战(Fischer Debate)。因此,对一战起源的探索,永远也不会有令所有人信服的答案,但我们对于一战的认识,乃至从一战中汲取的教训,也是不断深入、无穷无尽的。本书最后一章对于历史事件原因总结的论述,极具哲理意义,令人触类旁通。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三版)》读后感(三):短评变书评

可能我比较了解了,更有可能是我很厌倦这种历史学的写法了!首先讲了1914年各个国家的状况,奥斯曼帝国的衰败导致巴尔干地区成了各国争夺的目标,俄国支持塞尔维亚扩张,奥匈帝国或者说匈牙利人的利益则遏制塞尔维亚,法国支持俄国,德国支持法国,英国虽然和法国虽然因为非洲的殖民地有点矛盾,但还是支持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奥匈帝国签订了协定,但他们对奥匈帝国更有戒心,尤其是意大利北部的部分领土所有权以及达尔马提亚海岸的归属权(所以塞尔维亚没有出海港,搞了个阿尔巴尼亚),然后讲述了贵族依然把持着外交系统,并且签订了各种秘密协定。接着是说各国都在军备竞赛,然后说了当时的政治气氛是国内政治最重要,接着说了他并不认为是资本家促进了战争,然后讲述了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竞争情况,最后说了各国当时的好战心态。一般的搞历史学的似乎都是这样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啥都知道,看过后其实发现什么都说不清楚,唉!我倒是认为先从社会状态,再说说经济状况,接着讲科学技术,最后说说思想观念,这样是不是能够比较清楚的说明问题?从英国到俄国,差了一个多世纪吧,就这么拟人化的英国想怎样,俄国想怎样,都不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状态好不好?用经济数据应该更能说明各国之间差距的问题了,当然贸易保护主义和知识产权问题也应该好好说说,书里面仅仅讲了一点英国是没有贸易壁垒的,其余国家都有,没有说清楚到底贸易的激烈斗争。然后科学技术这块,当时应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吧,德国通过电气等技术手段实现了部分行业的弯道超车,这些也是德国试图挑战英国的底气,说都没有说。最后就是观念史,书里面讲了基础教育宣扬民族主义的问题,以及尼采的影响和当时社会舆论的问题,但是并没有说透彻,比如斯宾赛的社会达尔文理论带来的巨大影响仅仅提了一下。

另外就是一战的最直接结果就是为英勇的塞尔维亚的壮士带来了南斯拉夫王国,后来二战后铁托的南斯拉夫继承了他的地盘,一直到后来又分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三版)》读后感(四):一部一战起源的扛鼎之作

为什么拿破仑战争之后一场再次席卷欧洲大战会爆发?为什么战争没有爆发于1908年,1911年,1913年偏偏在1914年?费迪南之死是不是开战的主要原因?对于一战有好多这样的问题困扰着自己。

极简的来说,战前欧洲几国关系如下:1913年塞尔维亚妄图从奥匈手中获取港口,但没有得到俄国的支持,有趣的是奥匈也没有成功阻止塞尔维亚获取其他更大的陆地领土。德国视奥匈为几乎唯一可靠的盟国,虽然弱但似乎不能坐观奥匈崩溃,但在1913年三心二意般的支持后,在1914年下定决心挺小弟一把。英国汲取在1913年的危机的教训没有表现出完全支持法国和俄国,英国一直避免三国协约转变为三国同盟,妄图可以保持威慑平衡。法国想巩固法俄联盟来约束俄国对巴尔干的行为,也同时与德国修好,但是仗着得到法国支持的俄国偏偏之后依此壮胆支持塞尔维亚。

鄙人看来一战起源之复杂难以言表,但作者(1994年詹姆斯乔尔去世,本作又戈登马特尔补充一些,虽然我不知道那些他补的,笑)还是提到几条他认为的重要因素,可以总结为1德奥对外政策,在奥匈决定对塞尔维亚动武时,德国的极具侵略的“世界政策”和奥匈糟糕的“巴尔干政策”恐怖融合。2欧洲各国军备竞赛,虽然各国政府认为军备竞赛促进和平的威慑战略,但反而让各国人们产生希望战争早日到来以求解脱的错觉。3新民族主义,在奥土面对不同于19世纪欧洲民族团结运动,而是他们统治下那些“外族统治下的民族独立”思想,这也加速了奥土的崩塌。4外交,一战前各国的秘密外交,还有贵族掌握政府外交部门渗透着1819世纪的“贵族荣耀”气息,导致近现代政府政策和实际外交行动的脱节。以上这些因素在1914年7,8月共同促成了那场灾难。

个人非常喜欢作者总结部分大段关于历史观的思考。作者先是否定了贝特曼和劳合乔治那种历史决定论,如“从边缘划入战争沸锅本书”言论。而是引用俾斯麦和列宁话说明:“如果将历史比喻为大河强风,那人更应该去积极行动的重要。”其次讨论为什么1914这样的人物和政策为什么没有出现,是什么制约了?各国悠久的文化?政治传统?社会价值观?经济结构?再其次他引入他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笑,从他作品中的感受和自己从小感受的历史唯物观有些不同,倒是更像波普尔的历史观后面会说)认为不要用总体社会和经济寻求长期广泛的解释,而且要深刻去理解1914年那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1994年作者去世后,一位著名历史学家评价说“乔尔的真正重点是广泛构思的思想史,包括哲学,伦理和美学以及政治思想,以及这与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政治历史之间的联系。他坚信历史是人创造的,而不是由冷漠的力量创造的。但是他也相信,除非人们也理解了塑造他们思想的影响,否则他将无法理解人们为什么如此行事。”)

为什么个人很喜欢这个总结,因为鄙人喜欢波普尔啊,作者思想和波不谋而合。波普尔非常反对整体主义和反对历史决定论。他认为一个工程是不可能全方面规划的全方面设计和研究的,历史研究也是一种工程,本书作者认为不要用总体社会和经济等寻求长期广泛的解释一战就是这种思想,反而可以避免对一战起源研究的歪曲。历史决定论则是说历史发展背后有一套规律,向着某种目标发展,最终实现这一目标。但是本书作者一直在强调这场战争灾难起源之初人是有机会更积极行动的。

如果非要点评本书的缺点,在第六章国际经济那一章,作者已经说“难以找到在特定历史时刻这场战争是经济压力和迫切经济需求。”但是作者从马克思主义者立场坚持认为战争根植于资本主义本质,资本主义危机加深将导致战争。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体系,经济制度,都自己说了“关系不大”这个实在有点推理不过去,硬推理的切到下一章的感觉。说服力不强啊。瑕不掩瑜,这部书引用文献很广,吸收了大量之前许多研究观点,可以说是一战起源的精品之作,绝对5星之作。

被一位大佬点名写的,都是有感而发,希望能满意,嘿嘿

猜你喜欢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