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口哨的女人读后感摘抄
《吹口哨的女人》是一本由[英] A·S·拜厄特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2021-11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吹口哨的女人》读后感(一):弗雷德丽卡的自我超越
临近结尾处,作者拜厄特写道,整个世界就在他们的面前,他们想去哪里都行。仿佛真有一个世界在我的眼前打开,任何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因此,读拜厄特的小说,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她像老朋友一样提醒你,人生处处可以闻到自由的气息。 拜厄特笔下的主人公,女人弗雷德丽卡,33岁,单身母亲。她一意孤行,敢作敢为,贯穿自我的意志,要爱,但不执于婚姻,实现与完成人生的独立和超越。她自始至终忠于自己。
可以说,弗雷德丽卡代表着一类新女性形象。她有过高等教育的背景,激流勇进,担任电视节目主持人,被鲜花和掌声包围,不过她并不看重这些。她能够清醒地自我审视,看到皮囊下的那颗饱满的灵魂。在生活中,保有好奇心和开放度,持续探索和追求自由、智性。她独具语言的感受力,与各种各样的人展开交流,不断学习和向前,得到自我生命的独特感受。 拜厄特刻画的女人形象,在男女关系中很少妥协自我。她们坚韧、执着。她们有弱点,却直面这弱点,哪怕因此遭受非议和不解。她们是风向标,是勇敢的实践者。除弗雷德丽卡,杰奎琳也是一位具有个人魅力的女性。她29岁,单身,做科学研究。被同仁卢克恋慕已久,但她不爱他,其间,虽有过动摇与不安,但在低落一些时日后,依然坚定地听从了内心的声音。她会把自己感兴趣的科研一直持续下去。这种选择没有错。 《吹口哨的女人》在海外出版于2002年,距今有近20年的历史。好的小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常读常新。在当下中国,作为与弗雷德丽卡同龄的女性,读了这部作品,看到她细细密密的人生历程,会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关于情爱,关于职业,弗雷德丽卡做出的选择,值得自己静静参照和反思。 这部长达40万字的作品,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博大、深刻。不仅写出了弗雷德丽卡、杰奎琳这一类智性女性追求自由之路过程中单纯又丰富的内心历史,还就狂热的宗教信仰对人性的恶劣影响、年轻学生私下组织反智活动等热门的社会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索。我们不难发现,曾在大学任教的学者型作家拜厄特,博闻强识,充满着方方面面的学识基础,包括:宗教、生物、语言、心理、遗传、天文等。写作是拜厄特对自我生活的提纯与萃取,在完成这样一部长篇巨制时,她一定勤奋、克制、自律,付出了巨大的能量和心血。她敏锐又单刀直入,对当下的英国社会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剖析与反省。 小说从来只是提供一种参考,它告诉你,真实的社会是这样的。而这个真实,便是《吹口哨的女人》的核心,也是全部。有好多次,我捧着这本书,被它的巨大真实,所震慑,所打动。
《吹口哨的女人》读后感(二):女人一定要吹口哨吗?
英国作家A·S·拜厄特继创作《花园中的处子》、《静物》、《巴别塔》三部女性成长小说后,再次推出了新书《吹口哨的女人》,毫无疑问,这的确又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这部小说可以说是承接了前三部作品,依然探讨着女性觉醒的话题。在拜厄特的故事中,她能够融合神话、儿童故事、性、女权主义甚至科学研究等题材进入小说中,可以想见这是多么大胆的尝试,并不是说只要涉及这些话题便能够成为了不起的作品,拜厄特能够将这些融合得如此顺畅,毫无掉书袋之感。 她为读者提供了思想上的风暴,可以说拜厄特在所有研究领域都深有学识,几乎小说的每一页都充满了对哲学、心理学、历史、科学,尤其是文学的发人深省的写作尝试。
毫无疑问,拜厄特的创作是有些晦涩的,在故事叙述中时常以不断变化的人物进行分叉叙述,又有着不同文体的创作,穿插故事与信件。一切由于混乱而显得复杂,情节看似十分脆弱,好像一旦有一点连贯性便会变得更为无法理解。但这却是拜厄特作品的迷人所在,她不断地在引导我们探索元素之间的联系,在大量的人物生活中,我们能获得更多的启示。
小说的背景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可以说整本书与当时的现实社会有着紧密的关联,从暴力抗议事件到无政府状态,无不是在承认其中的荒谬与无意义。
整部作品以一种压抑的基调为核心,英国有这么一种说法:“女人吹哨,母鸡打鸣,亵渎上帝,祸害男人。”这句话有着明显不让女性说话的意图在其中,它认可这个世界是以男性为主导的世界,尤其是在学术界。一个女人有着多重身份,“她是父母的孩子,是一个女人,是孩子的母亲,是约翰的情人,还是一个孤独的人。”女人只是她的身份之一。而拜厄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正是要打破此种说法的存在,她让一个女性成功地逃离了男性的控制,所谓的爱情,无非是留下一些记忆符号而已,一旦将其抛弃,也许就能进入一种可以任意发现自我才智的世界。
这本小说中的结尾非常有意思,拜厄特也许早在故事的开头便给以了说明。从小说一开始,我们便掉入了一个迷人的神话世界中,在那里,我们见到了许多会吹口哨的女人,她们曾经被禁锢在家庭之中,而这也和整本书的主题相契合。在阿加莎讲给孩子们听的那个戛然而止的故事时,利奥和莎斯基亚无法接受阿加莎朗读的结尾。整部小说的结尾正如那个看似未完成的故事的结尾,将一切停留在事情的高潮部分、中间状态,并不给出一个完满的结局,一切好像都悬而未决,但这是一个优秀的结尾,不用让每一条线索过于明晰。
《吹口哨的女人》读后感(三):拜厄特笔下自由女性的成长之路
在战争刚刚结束的年代,每个人都渴望能拥有平等与自由,如果说生命曾被战争所胁迫,当战争结束时仍不能让心灵安放则是一个社会黑暗的体现。在极度崇尚男权主义的国家,人们在女性问题上仍存在着非常刻板的认知,认为女性不配拥有男性所拥有的一切,社会地位、家庭地位、教育、工作等等都处于社会最低层,当第一个打破这种常态的女性出现,也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抵触。
作为拜厄特女性成长四部曲的收官之作,《吹口哨的女人》与前三部作品一起串联起战后英国历史变迁中的知识女性弗雷德丽卡的成长史诗,而曾经17岁的《花园中的处子》中的花园处女弗雷德丽卡如今也已是一名33岁的单身母亲。她不再执着于追求用写作来释放自由的灵魂,也放弃了用以证明自己的工作,但依旧渴望自由追逐梦想的她并未放弃任何成长的机会。20世纪60年代,当新媒体形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走进电视新媒体的弗雷德丽卡终将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吹响精巧盒子里的口哨,寻找真正的独立女性存在的意义。
英国有句古老的谚语:“女人吹哨,母鸡打鸣,亵渎上帝,祸害男人。”这句用以抨击女性跨越男性主导领域的谚语被醒目地标注在读客出版的《吹口哨的女人》一书的腰封上,它是如此明显且深刻地体现出自由女性在60年代英国社会中男性主导地位下的艰难处境。根深蒂固的思想造就了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但是又能有几人可以做到默默承受来自外界的恶意,自强自爱依旧保持独立的思想,不因悲观而放弃前行呢?
《花园中的处子》:有些弯路我非走不可,因为有些追求不可辜负!
《静物》:我野心勃勃,决定找到自己并成为自己。
《巴别塔》:我要全世界都听见我的声音,我曾被压抑,但绝不沉默。
《吹口哨的女人》:女人也可以吹口哨,可以自由追逐任何不合时宜的梦想。
拜厄特曾称:我想用女性神话代替男性神话。男性是濒死和复活,女性是新生与复兴。
从四部作品的叙述主旨中我们不难看出《吹口哨的女人》作为女性成长的最终结果经历了从女性自由意识地觉醒到追逐自由梦想的过程,再到寻到真正实现自由、体现独立女性生存意义的最终演变,整个过程所讲述的恰恰是自由女性们在英国社会变革漩涡中的人生经历。
拜厄特不仅以弗雷德丽卡摆脱男性的控制,寻求满足自己智性需求的新途径来展现一个自由女性的成长经历,同样在充满了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遗传学、生物学等等领域的智性世界中映射出自由女性对梦想、生活、知识以及独立的渴望与不懈追寻的精神。
拜厄特以社会派写实的手法将这战后英国背景下女性的成长、对知识的渴望、被打压的自我以及被诱惑的妥协刻画于笔尖,将那段充满了黑暗却有着倔强的光的时刻重现在我们面前,所表述的不仅仅是对60年代渴望自由的女性成长小人物生活状态的回望,也是对男权主义现实社会带来的深刻反思。
《吹口哨的女人》读后感(四):《吹口哨的女人》有自己的思想,发自己的光彩
《吹口哨的女人》是英国小说家A·S·拜厄特女性成长四部曲的第4部,是继《花园中的处子》《静物》《巴别塔》之后的收官之作。女性成长四部曲是拜厄特耗时三十年写就,是一部女性的成长史诗,是20世纪的经典文学作品。
拜厄特也得到众多作家的喜爱和推荐,李银河就曾说她的作品“特别好看”。
拜厄特是英国小说家、英国小说家、诗人和文学批评家,曾获得过布克奖、爱尔兰国际小说奖、创神文学奖、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在2008年还被《泰晤士报泰》评为1945年来英国五十名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拜厄特的作品很多,她的写作手法也是丰富多变。
在《吹口哨的女人》中,围绕英国知识女性弗雷德丽卡的感情和工作开始探讨女性的婚姻、工作和自由的问题。“我想用女性神话代替男性神话。男性是濒死和复活,女性是新生与复兴。”拜厄特用一部又一部女性成长小说,让女性看到更多的成长空间和生活更多新的可能性。
《吹口哨的女人》的内容从一个神奇的故事开始,因为字体的区别,隐约觉得开始的部分就是个引用,可是长达11页的引用也是有点太长了。直到看到那句“故事到此结束。”
原来这是单亲妈妈阿加莎对围在她身边听故事的孩子们讲的故事。在这个她创作的故事里,有着一群会吹口哨的女人,不同于一般女人的是,她们有着可以飞翔的翅膀和鸟类的爪子和喙。从故事中,我们得知,这群女人变身前曾是被禁锢在山谷中照顾孩子整理家务的女人,想要出去感受外面世界的她们,被愤怒的人们差点烧死,她们变成了会吹一种置人于死地的口哨。
这个故事也被沿用到了本书的书名上,《吹口哨的女人》是神话故事里的鸟女,也是现实里的女性,口哨是她们对于男权世界的抗争,是女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追求自由和成就自己的努力。
弗雷德丽卡带着儿子利奥与阿加莎和她的女儿生活在一起。这个特殊的四口之家,过着和谐幸福的生活。
弗雷德丽卡有着与自己相爱的情人,只是她不想结婚。带着儿子利奥生活的弗雷德丽卡,深谙爱情的力量,那是让人渴望又让人害怕的。爱情没有一直完美的模式,当一方无法达到另一方的设想的要求时,爱情便会结束。
因为已经经历过一次失败的感情,弗雷德丽卡将爱情看淡,专心于工作。作为文学课教师的她,又遭遇学生们的反叛,学习文学只是白费劲的观点让弗雷德丽卡无法反驳,桀骜不驯的学生也让弗雷德丽卡辞去了教师的工作。
没有工作但是必须要生活的弗雷德丽卡,因为面对镜头的不怯场,意外获得了一份电视节目的主持工作。这个名为《镜中奇缘》的电视栏目拉开了弗雷德丽卡的人生新篇章。作为一档访谈类的节目,弗雷德丽卡负责提问,由此她也接触到了各行业的专业人士,也为她带来了众多的新观点和思考的新角度。
跟随弗雷德丽卡的访谈也让读者看到更多专业性的讨论,这些头脑风暴其中涉及心理学、物理学、文学、哲学、艺术、生物学,还涉及女性问题、zong教活动等多个问题的探讨。
从作者的致谢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这些方面知识认真了解的过程。把专业又深奥的内容融于小说之中,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来谈论和讲解,一切好似又变得容易理解起来。
书中所牵扯的内容很广,所涉及的人物众多,所探讨的问题也很多。爱思考的弗雷德丽卡提出一个个的问题,也是在引导我们读者跟着去思考。
弗雷德丽卡并不想做很多女孩都向往的空姐,她她想思考更多,想继续做电视节目,讨论各种话题,各种想要去了解的世界。只是“作为女人,更难。”
“那又怎样?你要更用力地吹口哨,吹得大声点。你可能不会像在大学里单纯当教授那样成功,但你会拓宽你的知识面。”
这才是更重要的,不是被禁锢思想,不是迎合,而是勇于摆脱束缚,追求看起来并不合时宜的梦想,让身心变得更加自由和幸福。
除了弗雷德丽卡的工作,对于弗雷德丽卡的感情生活,在书中所用的篇幅也很多,女人吹哨如同母鸡打鸣般有违常理,不合时宜,但是,弗雷德丽卡愿意做那个与众不同的人。
对恋爱和婚姻,弗雷德丽卡也有着自己的想法。看到她对于情人的求婚拒绝时还有不解,可以说并无法认同她那种对待关系的过分理智,可能是思想观念的不同。好在,对待感情和关系时的理智,对待工作和生活的独立,对待儿子利奥时的尊重和爱意,都如童话般美好的结局也是浪漫的。
书中的女性故事不止弗雷德丽卡,还有阿加莎,出版自己的作品,做着安稳的工作,最后也找到了牵手依靠的爱人。
还有对于研究蜗牛执着的杰奎琳,虽然中间走了弯路,甘心被叫兽剥削,让我们看到女性想要在男人面前站得住脚,需要更加倍的努力和更好的成绩,结局还不错。
书中还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露西,平凡的名字,平凡的生活,不同的是,时不时出现在她脸上的伤,为了孩子的隐忍。直到伤到失去理智的丈夫,她的生活才有了改变。为此她和孩子也付出了代价,但“反叛”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
在书中除了时不时出现的关于性别差异性的问题,还有很多对于个人心理方面的探讨。反叛不止是一个人应对世界,还要应对自己。有自己的思想,发自己的光彩,自己有自成一体的世界和追求,并没有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