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励志网

好书推荐 |《顺着历史学古诗》,腹有诗书的孩子,才不乏直面生活

分类: 经典文章  时间: 2022-11-18 06:26:50 
点击全文阅读

好书推荐 |《顺着历史学古诗》,腹有诗书的孩子,才不乏直面生活

你的孩子会读诗吗?

五言绝句和五言古绝有什么区别?什么是平仄押韵?

诗歌中的复沓和互文是什么手法?该怎么用呢?

你的孩子懂历史吗?

为什么五十八岁的李白可以在被贬之后,写出《早发白帝城》这样轻松得意的诗?仅仅因为他为人豁达不羁?

我们都知道孟郊写了《游子吟》,可《游子吟》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读历史和读诗往往是没办法割裂的两者。我们学古诗,必要读历史;学历史,也必要读古诗。

唯有兼顾诗歌和历史,我们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时代,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

但是,对很多孩子来说,诗歌是晦涩难懂的,他们不喜欢;对另一些孩子而言,历史又是遥远而乏味的,他们不愿意深入了解。

因此,本期【好书推荐】我们特意选择了一本兼顾古诗和历史的书籍——蒙曼老师所著《顺着历史学古诗》。

这本书总共讲解了30首古诗。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作者选取了每个时代中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的好诗,为我们讲述诗歌含义、诗人故事、时代背景。

虽然中国历史漫长而复杂,但我们通过这本书,可以借着诗歌,一窥我国历朝历代的风貌。

30首诗,回顾中国历史

《顺着历史学古诗》中的诗是按照历史顺序编写的,其中所选诗歌相对通俗易懂,且能反映出诗歌所在时代的社会背景。

譬如,讲解春秋战国的古诗时,作者选取了一首《诗经·秦风·无衣》。这首诗就像我们如今所唱的军歌,代表“征伐”,用来振奋士气,所展现的是古时人们慷慨激昂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一般认为在周幽王末年。为什么当时秦国人会写出这样一首诗呢?

因为春秋战国动乱多、战争多,周王室岌岌可危。秦国因为周王室正处于高度紧张的备战状态,只等王一声令下,奋勇杀敌。既然要打仗,当然得鼓舞士兵们的勇气,所以《无衣》就诞生了。

又如,盛唐时期人民生活水平高,高在哪里?作者选取了一首《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百姓们都能吃上饭,可见当时社会的丰足。

30首诗,30个历史节点。哪怕不懂历史,读完这本书,也多少能了解中国各个朝代的状况和变迁。

正如蒙曼老师自己所说:“学完这些诗之后,你不仅会爱上诗歌,而且对中国历史也会有更深的了解。”

读一首诗,涨一次知识

知识点丰富,是这本书的另一大优点。

在对古诗进行讲解时,蒙曼老师会重点分析诗歌中的知识点。比如,采莲诗《江南》中有一段“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看起来很啰嗦,其实是用了古代诗歌一个很重要的写作手法:复沓。每段句式都一样,只是改变了几个名词。

又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白帝城在哪里,为什么会被称作白帝城呢?“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江陵”又在哪里?

只有知道了这些知识点,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理解李白所描述的场景。相比死记硬背和只能简单理解诗歌意思,这样的解读显然更有趣味,也更能加深我们对诗歌的记忆。

除了诗歌中知识点的普及以外,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赏析诗歌。

每出现一首诗歌,蒙曼老师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它。这首诗好在哪里?如何分析?孩子就算再不懂赏析,读下来这30首诗,也能摸出一点阅读理解的“套路”了。

诗歌背后,是人生态度

如果只有古诗赏析和历史故事,这本书就会显得过于单薄。那就要说到它的第三大优点:诗歌背后的人生态度。

《顺着历史学古诗》中的每一首诗都有不同的作者,从作者的生平和他写作诗歌的背景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待世事的态度。

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也写过《夏日绝句》这般抒发悲愤的怀古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见她对人生而为人的品格要求。

早年踏上仕途却不得志的刘禹锡,被贬十年后重回京城,还能不畏权贵,讽刺他们“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结果再度被贬。十三年后返回京城,他依旧豁达,写下“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人的一生才多少年岁。刘禹锡二十三年被贬还能如此潇洒,我们是不是也能从中有些许感悟呢?

这样的文人故事在书中还有很多。豪迈不羁的李白,鞠躬尽瘁的于谦……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在不同境遇当中的表现。至于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什么,全凭各人自己理解了。

选段试读

辽阔在哪里?就在这首诗的第一部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川,阴山下”,上来先给个定位,这定位真大气。为什么大气?因为参照物足够大。我们一般给参照物,绝对不会大气到这个程度。比如有人问你,手机在哪儿?你可能会说,在桌子上,或者在枕头下。我们一般给出的都是一些特别具体的参照物。可是“敕勒川,阴山下”不一样。阴山从东到西有一千多公里长。拿这绵延千里的大山定位,这个地方,该是何等辽阔!因为参照物足够大,敕勒川无边无际的气势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所谓阙,就是宫阙,也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代指皇帝。“望阙台”自然就是登高眺望皇帝的高台。戚继光到福建之后,在福清县驻军,福清县有一座瑞岩山,戚继光经常到那里登高望远,就修了一座高台,取名为望阙台。福建那么远,戚继光有没有可能真的望到北京,望到紫禁城啊?当然不可能。既然不可能,为什么还要叫“望阙台”呢?这其实表达的是古代大臣时刻不忘皇帝的忠心。

阅读建议

这本书是专为青少年阅读诗歌,了解历史所著的书籍,主要还是以文字讲述为主。对读者的识字能力和历史了解程度还是有点要求的,因此推荐五年级及以上的孩子阅读本书。

每一章结束后,都会有几个知识点回顾的问题,非常利于孩子记忆所读内容。

猜你喜欢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