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尘读后感1000字
《滚尘》是一本由亲爱的桂花树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滚尘》读后感(一):现实灰姑娘
很精彩,一个商业故事夹杂着爱情,人性。还有作者金玉良言苦口婆心的劝告,很机敏。女主这个性格,不知道形容她有我还是无我,万事挂碍还是不挂碍,现实中我可能会觉得她可能只对寻找姐姐是在意且上心的,其他事,没看到真心,也没看到她对生命、自我、爱情的思考,当然她只是全书中很小的部分,反倒男主,思考了许多,见到了太多黑暗后反倒更显真心。
凤玉跟养母的感情,凤玉、刘畅、养母、弟弟都有不同的答案。凤玉卑微感激,看到养母不易,刘畅恨得牙根痒痒,只养不育,不配。弟弟也痛骂。要我说,最没资格的就是弟弟,他一边拿一边骂,看不到养母的辛苦,也没有真正善待姐姐。但凡有点骨气,他该把钱还给姐姐,自己想办法挣,而不是自己得道后,反过来指责别人为了他剥削了姐姐。好巧不巧,本书最大的人物弧光,竟然也是弟弟,一个心中愤愤不平的人,报复了所有人。他对曲的爱意,不是全部动力,却也占了很大部分。可见爱才能让一个产生如此大的能量,掀翻世界,平日里不算数的。
跟随作者的笔触,我觉得可以投射到于大年、刘畅、甚至刘的母亲,女主反倒不太能代入,她的形象有点扁平。当然,她也有站起来的时候,比如,为男友、为母亲。不卑不亢的,但还是难以说服吧。刘畅给女主的启发更像是作者的苦口婆心,作者很有智慧,中间一些部分边看边哭。
anyway,这是一本商业故事,爱情只是很小的部分。这两个人的人爱情掀开了每个人心思,让大家出牌,再出牌。没有万能的人,没有绝对的权力绝对的实力,现实生活中各方力量互相掣肘,于大年在村里没风光,在大城市也一样。跋扈的人跋扈惯了,但是也有人不端着碗饭,不搭理这茬。曲玲玲,够虚伪和声张,可怜之人。
这世界太多人既要也要,又怂欲望又大,没脑子又想搞事情,蠢材蠢材。
《滚尘》读后感(二):欲望,是人的心魔
滚滚红尘,有人追名逐利,有人为爱伤神。在物质和精神的追寻着平衡着肉体和灵魂的满足,欲望,源源不竭,考验着人性的善恶之别,可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福祸相依、舍得相成。作者用一场贫困与富裕的婚姻之和延展出了整个故事,笔触凝练、情节动人,透露着人性的光辉和丑恶,贫女凤玉在这场“战争”中从一个坚持沉默的退守者,磨练成一个敢于反抗的强者。其间刘畅和晓东的助力不可忽视,或许也只有在生死一线间,才能激发出不一般的本能,有破局之力?他们的环环相扣也令人惊诧。
婚姻是个围城,只是大多数人只能选择留在其中渡劫,比如杜蘅雪,一个女人的患得患失,猜忌与绝望,最终一步步拆散了自己本想守护的家,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和儿子;比如王照澜,一生在八卦的汹涌中,找寻自己的位置,最后却成为众人嘲笑的炮灰。回头来看,谁不想留住婚姻最初的美满,谁又不是因为相爱才有了相守?可谁都没有逃过爱恨情仇的心魔,没有逃出贪婪的本性。
如果是婚姻是个围城,那爱情是什么?
故事里最令人心疼的,是曲玲玲。两个人相爱有错吗?如果说是曲玲玲插足余枫,那她又有多大的能量去抵抗一个完美优秀的救命恩人呢?报恩却报错终生。她的欲望,是一纸名正言顺的肯定;余枫的欲望,是功成名就的仰望,她在欲望的牵引下,保持着许多女人难以抵达的妩媚,接受着纯情无我的绑架,因为爱的太执着,却在自我挣扎下丢掉了自己,丢掉了社会对一个人应有的尊重。
一生追名逐利的三个男人,在巅峰处一落千丈,令人惋惜。或者这就是故事的精彩之处,作者用戏剧化的手法描绘了人性的深刻。而真实的人生更加平和也更加复杂,隐藏着更多无法探寻的灰色地带。
人的一生,被欲望裹挟而行,一边迷失,一边探寻。或许总是想要的太多了,淡然处之,漠然爱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悦纳起伏,接受命运,或许,才是更正确的选择。
故事是个好故事,也是第一次读网文,一气呵成,可读性很强。网文的问题也在于,过于追逐字数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缺乏逐字逐句的推敲。作者有很强的故事组织能力,对话表达精简、内心刻画深刻,明明也有许多深刻的反思,情节也够曲折,但不知道为什么,不像《人世间》、《活着》一般,能唤起一种内在的深刻的触动。或许这个圈子离自己太远了吧?期待作者能继续打磨,讲出更好的故事,写出更妙的文章。“心魔之所以能够成为心魔,不是因为没有得到答案,而是答案已经不能解决那个问题。”
《滚尘》读后感(三):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让我提起兴趣的是这本书在简介里的一句话:“一个女人跟有妇之夫纠缠这么久,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他的肉,爱这两样哪一样都算是爱他。”
感觉十分有道理。
再好的物事儿也不见得在时间与空间中完美,更何况人的感情,喜欢一秒也是喜欢,爱哪一样都算爱。要处处都称心,大概是要刻薄了自己的。
在《滚尘》中,这句话是形容一位当小三的女子,曲玲玲。
这位看似飞扬跋扈的美人儿,如养在笼中的金丝雀一般,挣不脱也放不下。那个曾救了她的男子,终成了她丧命的原因。
可惜吗?可是谁又去可怜被这对男女祸害的原配及其子女?她曲玲玲的信任和脆弱,不过是衣食无忧时的精神消遣。
“这个圈子就是这样的,互撕互咬还得互相帮忙,互憎互厌还得互相抬举……”这是女主李凤玉刚认识曲玲玲时,曲玲玲对自己周围生活的评价。
作者刻画这样一个挣扎的女性形象,大概自己也要纠结成麻花。
悲苦出身,姿色过人,性格的强势是为了掩盖内心的怯懦,是普通人眼里不敢惹的人物,是权势者讥讽的跳梁小丑。
不想依附于人,却始终活得像棵藤蔓。
都说得到一些东西,总会舍去另一些。曲玲玲得到了泼天的财富,但除了这财富,她什么都没有。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于大年想起母亲在世时给他哼过的童谣。
于大年借着女主李凤玉上了这命运的赌桌,他曾以为自己是以小博大的赢家,却发现自己最后手中的控制权都成了别人的。他成了随时会在这场赌桌上被牺牲掉的棋子,骑虎难下,备受煎熬。
但如果能够重新选择,于大年他还是甘心上这个赌桌吧,这是一般人抵挡不住的诱惑。
男主刘畅评价他们:“妇道人家喜欢忠厚老实的人。在能力和品德之间选择品德,这是弱者本能。在没有能力的时候当个老实人,这也是弱者本能。”
外强中干的曲玲玲选择了于大年,于大年在这个赌桌上,顶多是个品德好的弱者。
集团夫人杜蘅雪和王照澜,在这桌面上算是强者一方。
杜蘅雪眼中的王照澜是个沉不住气的,脾气也不好,不过“坏脾气能带一辈子的人都有运气”。
杜蘅雪自觉运气稍差了几分,她看中的人,终究负了她。她表面上的所谓和善顺从,是为了保命的做低伏小。而女主的养母张明春,看似请到了桌面,作为亲家母,却是两个世界,单单是彼此眼中的幸福,便是天差地别。
后者期望努力会带来收获,而前者更乐于观摩苦难。
至于男女主之间的情感,似乎在这本书中并不算什么重点。他们之间遇见与相恋,仿佛自然而然地本该发生,没有为什么,就是互相中意了彼此。
在中间最大的改变,想来是一个惯于用沉默反抗霸凌的女孩,开始学会拒绝“清者自清”的做法。
“世人不会忘记任何事,沉默只有懒得说和不敢说这两个原因。”若前者是傲慢,后者是心虚,这世界就不存在越描越黑了,坦言到底是权势所依吧。
读完《滚尘》,感觉男女主之间情感纠葛,绝不仅仅是他们之间的事情,更像是一个引子,牵连出无数昔日的爱恨情仇。
他们的相遇,是一场顺势而起的风,夹杂了无数尘世间的土与灰。
《滚尘》读后感(四):你想要真正的生活,而这代价不菲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写下了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当我们在谈论女性小说的时候,或许我们也可以说,女性的遭遇各各不同。
《滚尘》中的女主角李凤玉身上就体现了这种不同。
和许多华语女性小说一样,《滚尘》在塑造主角形象时,也充分借助了家庭这一因素。我们已经通过许多女性小说了解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尤其是对一个女人,会有多么深刻的影响。《都挺好》中的苏明玉,《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她们本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如果没有原生家庭的话。
而《滚尘》中的李凤玉和苏明玉以及樊胜美都不一样。她也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之中,但这个轻视她的家庭,却偏偏又是养活了她的家庭。
李凤玉是个弃婴,她和双胞胎姐姐被亲生父母丢弃,而后分别被领养。李凤玉于是到了张明春家。
基于张明春的养育之恩,即便李凤玉是在苛待中长大的,但她依旧无法摆脱这个伤害她的家庭,甚至李凤玉压根没有想过摆脱。
她说,“我被亲生父母丢弃,而她养活了我,她没有丢下我,她就是我的母亲,她比我的亲生母亲还亲。”
李凤玉对爱人刘畅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刘畅根本无法理解,在他看来,李凤玉的父母是从出生就抛弃了她,但张明春也并没有接纳过她。
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当然会站在刘畅这边,我们读者和刘畅都冷眼看清了,张明春想借李凤玉和刘畅的婚事,来为她的儿子捞一笔。看不清的只有李凤玉一人。
刘畅是豪门巨子,而李凤玉则是寒门孤女,《滚尘》这一设定无疑是灰姑娘的套路。然而在情节展开的时候,故事的重心并没有放在灰姑娘李凤玉身上,真正得到彰显的反而是王子刘畅。
因此会有读者认为,这不是一个女性故事,即便故事中存在许多女性人物。
小说中,闯入豪门世界的李凤玉手中没有任何筹码(甚至她自身的事业能力也并不出彩),她所能倚仗的只有刘畅对她的爱情。
刘畅第一次见李凤玉时,就发现这是一个“对所有人都饱含感恩和愧疚的人”。彼时的刘畅很困惑,他不知道什么样的际遇造成了李凤玉这样的性格。小说情节推进的过程,也是解答刘畅这一疑问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李凤玉完成了属于她的成长。
阿瑟·米勒在《代价》中写道,“你想要真正的生活,而这代价不菲。”
李凤玉在经历了种种波折之后,明白了这一点,她付出了代价,也愿意去追求新的生活,真正的生活。
于是她说,“这世上有太多的美好,是低着头看不到的”。以前的李凤玉只知道一味的忍耐,以为忍耐才是生存的秘诀。
但后来她才发现,一个人能安稳、开心地活着,不是因为忍耐,而是因为她被证明有用,被人需要。
在付出代价之后,李凤玉也收获了这迟来的感悟。
在故事中,付出代价的不单单是李凤玉,还有曲玲玲。
曲玲玲在某种程度上和李凤玉一样,他们原本都不是豪门世界的人,但又都进入了这个名利场。
不同的是,曲玲玲没有李凤玉那么幸运,身前有刘畅为她开路。曲玲玲和有妇之夫余枫纠缠了好多年,但直到最后都没能得到一个名分,只能被人嘲为姘头,她作践了自己,也被别人作践。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自甘堕落”的女人,小说中却用了大量的笔触来描写她,甚至比女主李凤玉更立体。
故事中有这样一句话,曲玲玲这人,好像一张纸,写满了别人想写的字,遮住了她本身。
没人看透曲玲玲的真面目,甚至连她自己都自入迷障。
只有在最后曲玲玲的自白中,我们才得知了她的真相。曲玲玲原本叫曲铃铃,但她不喜欢铃铛这个寓意,才改名曲玲玲。
但她始终没有摆脱铃铛的宿命,她像个铃铛一样,被固定在一处,被风(余枫)吹过才发出声音,她这一生发出的都不是自己的声音。
无端却被秋风误,曲玲玲被余枫耽误了,但何尝不是被她自己耽误了呢?
借曲玲玲的悲剧,我们才能更透彻地了解李凤玉,即便李凤玉和刘畅的关系从来都不对等,但幸好李凤玉也从没弄丢自己,她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独立的灵魂,因此在结局,她还有机会选择,和刘畅重新开始,或者转身离开。